本报讯(西藏日报记者 温凯)记者从日前召开的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工作观摩交流会上了解到,近年来,昌都市始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与战略性任务,创新载体、丰富形式、务求实效,扎实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
昌都市深入实施“531”工作制度,有效发挥大统战工作格局和民委委员制单位优势,构建并完善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委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
全市已建成县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11家,寺庙铸牢基地422个。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1个、示范县3个、示范单位5个,以及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208家。市、县、乡、村“四级联创”责任体系与“一带四线多点”工作格局基本形成并持续巩固。
通过“实化互嵌发展、活化育苗强基、深化文旅融合”三项举措,深入实施“三项计划”。累计投入资金580万元,建成互嵌式发展社区34个、示范食堂1个,引导1.96万名群众进入城镇生活就业,帮助0.4万名群众赴区外创业致富。组织开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活动314批、参与群众达15086人次,进一步拓宽了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环境与实践路径。
深入挖掘卡若文化、康巴文化等特色资源,系统梳理“三道一线”历史文化脉络与红色记忆。倾力创作《昌都民族交流融合的古与今》等优秀民族文艺作品456部(件)。设计打造并修缮了邦达仓旧址、怒江大桥遗址纪念馆、义章寺后山“重于泰山”烈士纪念碑等一批民族团结教育基地。创新开展“红色昌都·振兴奋进”系列活动,深化“五史”及西藏地方与祖国关系史教育,推动“三个离不开”“四个与共”“五个认同”的思想深深扎根于各族干部群众心中。
“十四五”期间,累计申报少数民族发展资金66815.34万元,精准实施支持乡村振兴项目166个。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从2022年的44240元、17130元增长至2024年的48242元、19441元。成功化解返贫致贫风险581户3062人,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的底线。
常态化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累计面向群众宣讲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及法律法规1万余场次,覆盖受众达131.5万人次。深入排查矛盾风险隐患3780个,成功调解各类纠纷案件3445起,有效维护了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