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璐璐 杨顺芳
在横断山脉北段的雪域高原上,察雅县8260平方公里的土地既是康巴文化的传承沃土,也是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的关键屏障。
五年来,察雅县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把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技术创新打破高原固废治理瓶颈,以体系构建激活资源循环效能,以全民参与筑牢生态保护根基,在雪域高原上深耕“无废城市”建设,为高质量发展擦亮绿色底色,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无废”答卷。
技术创新是破解高原垃圾治理难题的关键,为不同领域废弃物处理装上“智慧引擎”。
面对高原用地紧张、运输成本高、生态敏感度强的现实,察雅县跳出传统思维,打破部门壁垒,组建多部门调研团队,实现高效联动,确保“一盘棋”推进。
经过反复论证,最终选定磁脉冲矿化生活垃圾处理器技术。该技术占地小、操作简便,低温热解工艺(温度控制在250℃以下)可有效抑制二噁英生成,垃圾体积减量达95%,灰渣还能用于园林绿化或安全填埋,完美适配高原生态需求。
2020年,昌都市首台磁脉冲矿化生活垃圾处理设备在察雅县投用,攻克了传统填埋“占地大”、焚烧“成本高”的痛点。
如今,全县已配备10套该设备,年处理生活垃圾能力达5000吨,基本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就近处理、无害化消纳”。同时,通过引入第三方运维团队,建立“日巡检、周维护、月检修”制度,让技术优势真正转化为治理效能,为高原固废治理树立了坚实标杆。
“无废城市”建设,既要管好“末端”,更要管住“源头”。察雅县构建起“源头减量——集中回收——循环利用”的闭环体系,让“沉睡资源”焕发二次价值。
在源头减量环节,2020年,察雅县印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方案,投入1600余万元购置148辆垃圾运输车、380个固定式垃圾箱及分类垃圾桶,在城乡规范设置引导标识,推动垃圾分类从“试点”走向“普及”。
在资源回收环节,察雅县双管齐下,一方面引入市场化主体,以“定点回收+定时上门”模式扩大覆盖,鼓励家电销售企业、电商平台发展逆向物流回收废旧家电;另一方面投入近230万元建成再生资源集中回收中心,吸引2家企业入驻,全面规范再生资源回收、贮存、转运流程,解决“分散无序、效率低下”的问题。目前中心已成为县域资源循环的核心枢纽。
末端转运中,察雅县巧用进藏物资车辆“返程空载”资源,采取“定点收集——空车返程捎运”模式,将再生资源转运至四川等地,运输成本降低60%以上,实现了“雪域资源”的跨区域循环,走出“物流增效+资源利用”的双赢路径。
“无废”理念的落地,离不开全民参与的力量。
察雅县坚持“政府引导、群众主体、社会协同”,让环保从“政策要求”变为“全民行动”。党员干部带头,每年组织环卫工人、农牧民在城乡及交通沿线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年均清理垃圾200余吨。
一次次弯腰清扫中,“环保就在身边”的认知悄然扎根,群众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
学校成为“无废”理念传播的“主阵地”,垃圾分类、资源回收知识融入日常教学;“6·5”世界环境日、“8·15”全国生态日期间,主题讲座、互动体验活动接连开展,宣传栏、广播、微信群将环保知识送进千家万户。
企业的主动作为更添发展动能。在政策扶持与宣传引导下,本地企业纷纷更新环保设备、采用绿色技术,让“绿色生产”成为发展自觉。
从“要我环保”到“我要环保”的转变,让全民共治的氛围日益浓厚,为“无废城市”建设注入强大而持久的绿色动能。
五年深耕,硕果盈枝。察雅县以科技为笔、创新为墨、共治为纸,在雪域高原绘就了“无废城市”的生动画卷。这份凝结着智慧与汗水的“察雅经验”,正为高原地区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提供可复制的样本。
未来,随着技术创新的深化、循环体系的完善、共治成果的巩固,“无废”之花必将在三江流域常开不败,让高原的碧水蓝天永续长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