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4-0015 昌都报社出版地址: 西藏昌都西路24号电话:0895-4823845传真: 0895-4822257






2025年11月07日

西藏首所学校:

实验小学的红色传承与教育蝶变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梁湘楠 陈娜

昌都市实验小学,被誉为“雪域高原第一个人才摇篮”,既是西藏现代教育从起步到兴盛的见证者,也是红色基因与民族团结精神的传承者。

它曾以教育为火炬,照亮农奴无学可上的暗夜,如今更以实践为基础,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鲜活课堂。

1950年,昌都战役的胜利吹响了西藏和平解放的号角,同年12月,昌都地区第一届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通过《在昌都地区创办学校、发展民族科学文化事业的决议》,李安宅、于式玉夫妇受昌都解放委员会委托,负责创建创办学校。

随着“昌都冬学”的挂牌,西藏现代教育按下“启动键”。

“1994年我从这里毕业,2003年回母校任教,近30年间,学校‘脱胎换骨’,当时的老旧校舍被如今宽敞明亮的教学楼取代,多媒体教学设备、各类功能室一应俱全,孩子们的学习环境比我们当年好太多了。”市实验小学副校长泽仁曲西感慨道。

70余年建校史,亦是民族团结的史诗。

从德格·格桑旺堆等爱国人士奔走建校,到“组团式”援藏教师扎根,教育工作者以知识为桥、奉献为墨传承薪火。

校园内“安玉楼”“国华楼”“慈诚楼”等以先驱命名,升级的校史馆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展厅,用实物与图片构成精神“立体档案”,让火种代代相传。

思政课教师袁昭君道出心声:“我们坚持在课堂上融入红色与民族团结故事,播撒爱国种子,同时借教育帮扶推进智慧课堂,深化双语教学与非遗融合,让传统艺术在新时代课堂上焕发新生。”

如今的实验小学已是现代化校园,近50亩场地内,教学楼、实验楼与运动场错落分布,电子白板、同步课堂赋能教学,无人机与非遗锅庄舞在兴趣班交融。

在教育惠民政策指引下,农牧民子女享“三包”政策,平等多元的教育生态是西藏教育跨越发展的缩影。

“站在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新起点,市实验小学将继续秉承‘红花向阳、舞动精彩’的办学理念,深耕雪域培育复兴人才。”副校长泽仁曲西坚定地说。

七十余载春华秋实,学校累计培养1.4万余名毕业生,他们如格桑花般绽放在雪域大地。

从省部级领导干部到基层乡村教师,从文艺名家到致富带头人,实小学子在各行各业贡献着力量。

近30项国家级、自治区级荣誉,是办学成果的“成绩单”,更是西藏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光荣证”。

70余年间,学校从城隍庙土凳子到现代化校园,从教材匮乏到智慧教育全覆盖,学生从60余人增至2000余名,虽经校名更迭、校址变迁,却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书写了西藏教育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