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梁湘楠 陈娜 洛松泽仁
澜沧江的波涛,在高原的怀抱里吟唱着亘古的歌谣。雪域之上,云帆轻扬,昌都市畜牧总站,如同一座静默而坚定的灯塔,屹立了七十五个春秋。
从和平解放时期到乡村振兴的新时代,这支扎根雪域的“草原轻骑兵”正以科技的光与担当的热,在广袤的草原与雪山之间,奏响着昌都畜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的交响乐。
回溯时光,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的号角刚刚吹响,为配合人民解放军第18军在西藏建设运输的需要,次年4月,中共中央西南局农林部迅速组建河西支前兽疫防治大队。
这支大队不仅是昌都市畜牧总站的前身,更是西藏第一家兽防医院。
从此,这支80人的队伍,肩负着为人民解放军运输线提供兽疫防治的重任,在那些物资匮乏的岁月里,他们以药箱为操作台,借牦牛粪火堆的光热,在雪山草地间守护生命,为西藏现代畜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七十五年的光阴,昔日的支前队伍,已然蜕变。走进如今的畜牧总站,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仪器在恒温环境里运转,CMA资质证书映着灯光,12大类29项疫病检测能力,让高致病性禽流感、非洲猪瘟这些“草原瘟神”无处遁形。
50万升液氮在储罐里奔涌,冷链车沿着新修的牧道穿梭,把疫苗送进最偏远的村落。村民们激动地说:“总站的人来了,牛羊就安全了。”
昌都畜牧人,始终笃信“论文要写在大地上”。2016年起,包虫病防控的战鼓擂响,技术员们扎进牧场,给每一只羊建档、驱虫,直到试点县的感染率降到1.77%,为广大农牧民群众筑起健康的屏障。
每年百余天的下乡路,他们带着良种手册、养殖技术,手把手给牧民们传授黄牛改良的技术。如今芒康的杂交黄牛,成了周边省份的“抢手货”,鼓了农牧民的腰包。那“以草定畜、草畜平衡”的智慧,让人工种草的绿意,在高原上探索着属于自己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15个“阿旺绵羊”这样的地理标志,3个国家级畜禽新资源,更是他们翻遍昌都的山山水水,从老牧户的畜群里“挖”出来的宝贝,守住了高原的种源根脉,让高原的特色品种焕发新生。
“初心是服务‘三农’,方向是现代化。” 昌都市畜牧总站党支部书记、站长斯郎江措眼神坚定,掷地有声地说,他们依旧像当年那样扎根高原,把手中的武器从药箱变成了实验室,把马背上的笔记变成了智慧系统,但那份守护的热忱,从未变过。
澜沧江奔腾不息,草原上的牛羊欢腾跳跃。昌都的畜牧故事,从西藏解放之初写到如今,每一笔都是科技的力量,每一段都是为民的初心。这支雪域高原上的畜牧交响曲,将继续在乡村振兴的征程里奏出更嘹亮的乐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