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梁湘楠 陈娜 群旦次仁 洛松泽仁
75年前,中国人民银行昌都工作组随人民解放军进驻昌都,一粒社会主义金融事业火种在昌都诞生,点燃了雪域高原经济社会发展的希望之光。
75载砥砺奋进,我们见证了昌都金融体制从手工操作迈向数字化变革、基层央行服务从“马背银行”拓展至全域覆盖的非凡跨越。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昌都工作组入驻昌都督多卡民宅(现齐齿街137号)洛嘎家设点,办理业务。
一张木桌、两口铁箱、几把算盘,三位金融先驱在简陋的环境中用最原始的工具建立起完整的货币流通体系,奠定了西藏金融事业的新起点。
次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昌都办事处正式挂牌,成为西藏和平解放后第一家金融机构。
那时的金融人,用脚步丈量信仰的厚度。
“1988年的类乌齐县支行仅有一辆吉普车,很多地方也没有路,下乡开展业务宣传时,大部分都是骑马或徒步。”退休干部罗嘎讲述着以前的故事,“年终决算时,各乡信用社干部带着整年数据,从乡里徒步7至10天到县城,以手工抄录的方式进行业务汇总上报。”
一切业务在指尖流淌间呈现、一切计算在算珠碰撞中清晰。泛黄账本上工整的墨迹,是电脑未普及时代,金融人用热爱与坚守写下的诗篇,算珠碰撞的脆响,便是那个年代最动人的乐章。
75年时光流转,七次机构调整刻下成长年轮。75年砥砺,昌都金融在变革中坚守,为藏东大地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
昔日低矮民宅,已建成8500平方米的现代化办公大楼;算盘声悄然隐去,取而代之的是键盘声;数字化柜台闪烁着科技光泽;智能安防系统默默守护;电子票据在云端飞速运转。2019年,外汇服务窗口的设立,填补了昌都长达68年无专业化外汇服务的空白。
“从前辈的手工抄录,到现在轻点手机就能完成工作,从沉甸甸的手工操作到便捷高效的现代化操作,是我们传承守护人民钱袋子的使命,也是为金融强国贡献力量的责任与担当。”中国人民银行昌都市分行员工冉寒冰感触尤为深切。
如今,高原金融“活水”早已汇成江河。截至2024年底,昌都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突破533.18亿元,贷款规模达762.47亿元,惠及全市138个乡镇,从助力春耕备耕,到支持清洁能源项目,金融“活水”正浇灌出雪域高原的繁荣之花。
从算盘到键盘,从马背到云端,变的是服务方式,不变的是滚烫初心。报表上的数字,高原红火的日子,百姓脸上的笑容,是这支“缺氧不缺精神”的金融铁军,在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昌都金融75载征程中交出的最好时代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