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4-0015 昌都报社出版地址: 西藏昌都西路24号电话:0895-4823845传真: 0895-4822257






2025年10月17日

西藏第一支县级电影放映队的奋进之路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梁湘楠 群旦次仁

编者按:

在雪域高原的东大门——昌都,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土地,镌刻着无数“西藏第一”的传奇。从西藏第一面五星红旗的升起,到第一家人民医院守护生命之光;从第一个派出所筑牢平安基石,到第一所学校的琅琅书声……昌都始终是西藏发展的先行者。今起推出《昌都的“西藏第一”》专栏,带您穿越时光长廊,探寻这片土地上的辉煌印记,感受藏东儿女勇立潮头的奋进精神,见证昌都书写的新时代华章,共同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

今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昌都解放75周年,回望雪域高原文化发展的壮阔历程,丁青县电影放映队——西藏第一支县级电影放映队,犹如一颗闪耀的启明星,照亮了高原文化事业发展的征程,见证着电影艺术在高原落地生根、繁花似锦的壮阔历程。

解放初期,第一支流动放映队牵着驮运设备的牦牛,艰难行进在海拔4000多米的崎岖山路上,他们穿越岁月长河,在21世纪的今天,依然明亮如初。这光,照亮过民主改革的峥嵘岁月,温暖过改革开放的万家灯火,也正在点亮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美好明天。

“铁盒子里的大戏”——这是农牧民对电影最质朴的称呼。当银幕在牧场间第一次亮起,当胶片转动的声音第一次划破高原的寂静,一个个外面的世界在方寸银幕上绽放。老人们盘着佛珠的手停在了半空,孩子们睁大了好奇的双眼,那一刻,时空的距离被光影消弭,文化的甘霖滋润着干涸的心田。

从最初的8.75毫米胶片到如今的数字放映,从11人牵着牦牛巡回放映到覆盖全县165个放映点的现代化网络,变的是一代代电影人老去的容颜,不变的是那份执着的坚守。记得1986年实行“三定一包”责任制时,放映员们带着糌粑和帐篷,行走在藏东大地的每个角落,村落的矮房旁、青稞地的帐篷外,放牧区的山脚下,都留下了他们和电影设备的身影。

电影不仅是娱乐,更是时代的见证。《白毛女》让农奴们懂得了什么是解放,《暴风骤雨》让群众明白了什么是革命。而当《51号兵站》的枪声响起,《铁道卫士》的汽笛长鸣,一代人就在这些光影故事中成长、觉醒。

时光流转至2025年,电影管理站的副站长吉吉仍然带着这支队伍奔波在乡间牧区。“电影+宣讲”的新模式让银幕不仅是文化的窗口,更成为政策的讲台、科技的课堂。当爱国主义影片的画面映照在牧民带着笑容的脸上,当科技知识随着光影传播到偏远的村落,这束光,依然在照亮前路。

几十载风雨兼程,电影放映队从单一的文化服务者,成长为集宣传教育、文化惠民、科技普及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他们用胶片记录时代变迁,用银幕传递党的声音,让电影的光芒在高原上绽放得更加灿烂。

夜幕降临,当放映机的光束再次划破黑暗,当熟悉的音乐在高原上响起,那束光里,藏着一整个时代的脚步,蕴含着几十年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光影流转,银幕常新。丁青县电影放映队的故事,就像永不谢幕的电影,在藏东高原上持续放映,讲述着光与影的传奇,见证着时代与梦想的交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