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丽平
西藏县域机关党员教育对于筑牢边疆党建根基起着关键作用。在新时代,党员教育工作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重形式轻实效、重灌输轻内化”的形式化问题较为突出。结合西藏“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的任务要求,本文以日喀则市乡村党校实践和自治区减负政策为参照,深入剖析问题并探索破解路径,推动党员教育从“被动学”向“主动悟”转型,对雪域高原基层党建提质增效具有重要意义。
西藏县域机关党员教育形式化问题的表现
在西藏县域机关党员教育中,形式化问题主要体现在学习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部分教育内容未能紧密结合西藏的实际情况和党员的工作需求,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一些学习资料只是照本宣科地传达上级文件精神,没有深入解读如何将其应用到西藏的稳定、发展、生态和强边等具体工作中。
教育方式单一也是形式化的重要表现。多数教育活动以集中授课、理论宣讲为主,缺乏互动性和创新性。党员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缺乏主动思考和参与的积极性。这种单一的教育方式难以激发党员的学习兴趣,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此外,教育评价机制不完善。目前的评价主要侧重于学习的形式和数量,如党员参加学习的次数、笔记的字数等,而忽视了对党员学习效果和实际能力提升的评估。这种评价方式无法准确反映党员的学习质量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难以激励党员积极主动地学习。
西藏县域机关党员教育形式化问题的成因
从客观方面来看,西藏地域辽阔,各县域之间地理环境差异大,交通不便,这给党员教育的组织和实施带来了一定困难。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师资力量不足,难以满足党员教育的多样化需求。
主观方面,部分党员对教育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应付了事的心态。一些党组织对党员教育工作重视不够,在工作安排中,将党员教育置于次要位置,缺乏对教育工作的系统规划和有效管理。
另外,现有的教育模式和理念较为陈旧,没有及时适应新时代党员教育的要求。在信息化时代,仍然过度依赖传统的教育方式,没有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丰富教育形式和内容。
破解西藏县域机关党员教育形式化问题的路径
一是内容精准化。要根据西藏“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的任务要求,精准设计党员教育内容。针对稳定工作,加强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反分裂斗争等方面的教育,提高党员维护社会稳定的意识和能力。在发展方面,结合西藏的特色产业,如旅游业、农牧业等,开展相关的经济知识和管理技能培训,帮助党员更好地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注重生态保护知识的教育,使党员了解西藏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掌握生态保护的方法和技术。对于强边工作,加强国防意识、边境管理等方面的教育,增强党员守边固边的责任感。
同时,要深入了解党员的实际需求,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形式,收集党员对教育内容的意见和建议,确保教育内容能够满足党员的个性化需求。
二是方式场景化。借鉴日喀则市乡村党校实践经验,采用场景化的教育方式。可以组织党员到边境一线、生态保护区、产业发展基地等实地开展学习活动,让党员在实际场景中感受和理解所学知识。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开发专门的党员教育APP,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包括视频课程、案例分析、在线讨论等,方便党员随时随地进行学习。通过线上学习,党员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进度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习的灵活性和效率。
在教育过程中,增加互动环节,如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模拟演练等,激发党员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让党员在互动中交流思想、分享经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是评价立体化。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指标体系,不仅要关注党员的学习形式和数量,更要注重对党员学习效果和实际能力提升的评估。可以通过考试、撰写调研报告、实际工作表现等方式,全面评价党员的学习成果。
引入党员自评、互评和群众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公正。党员自评可以帮助党员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互评可以促进党员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群众评价可以了解党员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和群众满意度。
根据评价结果,对表现优秀的党员进行表彰和奖励,对学习效果不佳的党员进行督促和帮助。通过评价机制的激励作用,推动党员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提高党员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西藏县域机关党员教育形式化问题的破解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通过内容精准化、方式场景化、评价立体化的路径,能够有效解决当前党员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推动党员教育从“被动学”向“主动悟”转型。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党员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也为西藏的稳定、发展、生态和强边等各项工作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为雪域高原基层党建提质增效奠定坚实基础。在新时代,我们要不断探索和创新党员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以适应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实现西藏的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作者系察雅县委党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