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4-0015 昌都报社出版地址: 西藏昌都西路24号电话:0895-4823845传真: 0895-4822257






2025年09月26日

党建引领 赋能聚力

——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系列报道

昌都融媒记者 多吉次仁 仁增罗布 西巴旺姆 尼玛吉 邱赵胤

纵横千里的红色山脉,奔腾不息的红色江水,星罗棋布的红色遗迹……昌都这片浸染着红色基因的高天厚土,始终跃动着昂扬奋进的时代脉搏。

从革命年代的浴血奋战到新时代党建引领下的高质量发展,“红色”早已融入这座城市的血脉,成为驱动藏东大地振兴奋进的精神密码。

融合资源 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位于藏、川、滇三省交界的芒康县,国道318线与214线在此交汇,是“西藏解放第一县”,红色资源禀赋得天独厚。近年来,芒康县以“党建+农业”为基础、“党建+文化”为媒介、“党建+旅游”为特色,积极探索“党建+农文旅+X”融合发展路径,奏响了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铿锵乐章。

依山势而建的芒康县如美镇拉乌村,一幢幢藏式民居错落有致,家家户户门前五星红旗迎风招展。国道318蜿蜒穿村而过,村党员活动中心设立的“党建共享e站”,已成为沿途旅客熟知的“红色驿站”。

刚经过此地的骑行爱好者温尧伟说:“这里不仅提供热水、充电和休憩服务,还能感受到地道的民风民俗,特别温暖。”自驾游客李佳明也表示,“工作人员不仅耐心解答路况,还主动推荐当地美食,服务非常贴心。”

据该站负责人益西晋美介绍,驿站从最初提供基础服务,已拓展为集旅游咨询、路况信息、特色推介、应急医疗等多元服务于一体的“爱心港湾”,真正实现了“党建+农文旅+X”的深度融合。

党的十八大以来,芒康县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得到全面增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力显著提升。拉乌村党支部依托藏东南党建红色走廊建设,大力发展农文旅特色集体经济,创新打造“猴小芒”主题星空帐篷民宿和“猴小康”藏汉文化民俗餐厅,年收益达30万元,在服务游客的同时,有力促进了民族团结和农牧民增收。

拉乌村驻村工作队队长孟玺仝表示:“过去群众只能在路边零散销售虫草、松茸等土特产,如今通过文旅康养和农牧特色产业联动,以及‘共享配套型’‘资源链接型’等模式壮大了集体经济,实现了高原特色农产品的价值提升。”

芒康县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温升淼说:“全县坚持‘政治统领、党建先行、实业兴芒’理念,全方位打造‘党建共享e站’品牌,深度开发农业主产地、文化发源地和旅游目的地的红色资源,努力走出一条具有芒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党建引领 铺就文旅共富康庄道

在昌都市八宿县然乌镇,有一个被冰川与雪山环抱的村落——来古村。这里坐拥世界级冰川景观,雪山巍峨,湖泊如镜,曾获评《中国国家地理》“中国最富有美景的村庄”,还摘得“世界乡村旅游RL杯(乡村之光)”人气品牌。随着知名度逐年攀升,来古村顺势而为,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文旅发展的共富新路。

为了提升旅游体验感,村“两委”筹资60余万元购置6辆观光车投入运营,带动整村参与旅游服务。“村里107户几乎都参与了旅游项目,户均年收入约10万元。”村民次仁多吉高兴地说。

“旅游发展到哪里,党组织就覆盖到哪里。”来古村以党建为抓手激活文旅新动能,成立西藏桑达格萨尔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全体党员佩戴党员徽章、身着“红色家园卫士”冲锋衣和“冰川卫士”马甲亮明身份,积极投身到环境整治、应急救援等志愿服务中,极大提升了游客满意度。

“现在村里有34名党员参与旅游服务,各景点都有党员值守,免费为游客提供氧气、开水、酥油茶。”来古村党员志愿服务者贡松西热说,“党员带头干、群众跟着上,旅游产业越做越红火,村民的腰包也越来越鼓。”

依托优质旅游资源,来古村成功引进松赞来古山居项目,总投资3000余万元,为当地提供就业岗位12个,牢牢抓住了冰川旅游的“金饭碗”。

为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放大经济效益,来古村还以“房租+入股”的模式推进旅游接待室项目,整合藏式茶馆、旅游咨询及土特产销售等服务功能,持续带动村民共享旅游发展红利。

事业兴衰,关键在党;管党治党,重在基层。

昌都市始终紧盯乡村干部这一关键群体,发挥“头雁”效应,严格按照“政治上靠得住、发展上有本事、群众信得过”的标准,选拔返乡能人、合作社负责人等进入村“两委”班子,推动一批懂经营、善管理的“能人”走上主干岗位。

产业赋能 绘就百姓幸福生活图

地处澜沧江畔的芒康县曲孜卡乡拉久西村,海拔约在2300至3000米。2020年,村党支部书记格桑扎西牵头成立拉久西村经济林农民专业合作社,锚定当地松茸、木耳等野生林下资源,着力打造特色品牌,让“藏在深闺”的优质物产走向市场。这一举措直接带动全村157户887人增收,累计实现分红20余万元,让村民切实尝到了产业发展带来的甜头。

产业发展没有“休止符”。立足当地养蜂传统,2021年,拉久西村采取“集体养殖+到户养殖”的运作模式,发展蜜蜂养殖业,由村合作社统一加工包装销售,让“甜蜜”事业惠及更多群众。“我们售卖蜂蜜利润的70%用于全体村民分红,15%用于村干部及致富带头人奖励资金,15%作为村级运转经费。”村委会主任四郎珠扎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扩大养殖规模,持续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此外,拉久西村还结合本地实际,发展青稞酒酿制产业,通过土地流转盘活闲置资源,让更多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真正形成了“产业兴、百姓富”的良性循环。

在昌都市城郊的卡若区卡若村,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在村党支部书记觉阿次仁的带领下,探索出“基地+党支部+合作社+党员+贫困户”的发展模式。一连串集体经济项目落地生根,让这个昔日的贫困村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走进卡若村,生态农业采摘园里生机盎然,游客们亲手采摘果蔬,体验农耕乐趣;不远处的藏家乐独具特色,浓郁的民族风情与贴心的服务,让游客们不自觉地放慢了脚步;农牧民运输车队奔波忙碌,砂石场有序运营——多元化的集体经济项目如同强劲“引擎”,推动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要实现村子的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党支部的引领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谈及村庄的蜕变,觉阿次仁深有感触。“项目建成后,我们优先安排本村村民就业,使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村民就业增收。”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是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昌都市坚持将党旗插在基层一线,通过强化党建引领、抢抓政策机遇、典型示范带动等系列举措,激活了村集体经济“一池春水”,铺就了一条乡村振兴的“幸福大道”。

从高山牧场到河谷农庄,从机关单位到学校社区,三江大地处处党旗飘扬。在昌都这片红色热土上,正掀起一场“红色昌都·振兴奋进”的澎湃春潮,各族儿女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奋斗精神,奋力续写新时代的梦想与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