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邱赵胤
9月3日,西藏昌都的清晨,凉意悄然弥漫。在福建省“组团式”教育援藏的对口学校昌都市第三初级中学,校园里涌动着别样的活力。七年级3班教室内,学生们早早到位,在班主任王琼组织下围聚屏幕前。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的震撼画面吸引了所有人,扎西次仁激动举手:“王老师!我以后也要考去福建读书,学好本领像叔叔阿姨一样厉害!”扎西次仁的心声,源于援藏教师们日复一日的铺垫——课堂上讲述福建的发展故事,课后分享昌都学子在福建的求学经历,早已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了“向优而行”的种子。
自8月8日抵达昌都以来,王琼与其他19名福建省第十一批援藏工作队教师进藏已满一个月。一个月的时间里,他们带着福建的教育经验,在雪域高原的课堂上播撒知识,也在与学生的相处中,收获着一段段温暖的师生情谊。
高原施教 培育栋梁之材
王琼与昌都的情缘始于22年前,在参加援藏之前,她一直在三明市列东中学西藏班任教,因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始终坚守岗位,被同事们称为“36524部队”。
在列东中学西藏班任教期间,她从未度过一个完整的春节,大年初一总是陪着学生在操场放烟花。学生宿舍水管漏水,她亲自修理;校裤太长,她动手修改;深夜学生发烧,她背着学生往医院跑,守在病床前直至天亮。“孩子们的适应期,就是我的攻坚期。”王琼说。
如今,王琼选择来到昌都市第三初级中学继续耕耘。她常常邀请昌都籍优秀学子返校,分享在福建的求学经历,“希望在他们心里种下一颗‘大学梦’的种子。”王琼笑着说。她的抽屉里放着一本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学生的喜好:“卓玛爱吃甜茶”“扎西想当医生”……每一个字、每一个细节,都饱含着她对学生沉甸甸的爱。
与王琼不同,“全国模范教师”雷惠强的援藏经历,同样彰显教育人的责任与热忱。拥有28年教龄的他,本是南平市武夷旅游商贸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刚到昌都,便主动向学校报名承担班主任工作。了解到学校班主任岗位人手紧张,日常要兼顾教学与学生生活管理,任务繁重,雷惠强没有丝毫迟疑:“学校缺人,我多担些责任是应该的。”和雷惠强一同主动请缨的,还有另外四名福建援藏老师,五人并肩接过班主任重担,用担当为学校缓解了人手压力。
除了承担班主任职责,雷惠强还发挥自身信息技术教学的特长,忙着在学校建设云课堂,牵头组织信息化教学研讨,手把手帮本地老师提升运用数字技术授课的能力。“想让山里的孩子也能通过屏幕,看到外面广阔的世界。”他说,现在每天最开心的事,就是下课后被学生围着,好奇地问:“福建的大海是什么颜色?”
援藏授教 助力教学提升
福建教育援藏工作始终在实践中推进,除了立足岗位的坚守与学科跨界的探索,通过长期投入与经验传承推动闽藏教育交流,也是援藏工作的重要方向。
黄少林是名副其实的援藏“老兵”。今年8月,他再次踏上昌都土地,“第一次来,心就留在了高原。”黄少林笑着回忆。
2017年,福建省第八批援藏工作队发出号召,他毫不犹豫主动请缨,到昌都市第三高级中学任教,这一待便是两年。彼时学校教研薄弱,课题研究近乎空白,黄少林急在心里,迅速对接昌都市教科所,牵头援藏教师与本地教师“组队攻坚”。深夜办公室里,他耐心帮年轻教师改课题方案;周末教室里,他组织教学研讨会带动共同提升。两年间,学校成功申报34项市级课题,他的徒弟黄茳丽不仅教学成绩稳居年级前列,更在2019年昌都市高中教师说课大赛中夺魁,交出亮眼“传帮带”答卷。
即便回到福建,黄少林与昌都的教育联结从未断,6次线上培训当地语文教师,手机里存着数十位师生联系方式,随时答疑。
如今再返昌都,他正打造升级版闽昌名师工作室,刚定好计划便启动与内地名师工作室的线上联合教研。“要把福建教育经验留下来,组建‘带不走’的教师队伍。”黄少林说。
在第十一批援藏工作队教师队伍中,像黄少林这样怀揣赤诚的还有刘春辉,从天山脚下到昂曲河畔,刘春辉的教育初心跨越大半个中国。来昌都前,他曾在新疆昌吉州支教多年,如今带着边疆教育经验,成了学生口中的“福建阿爸”。
初到昌都,高原反应让他夜不能寐,但进教室看到孩子们专注听他讲福建故事的模样,所有的身体不适便瞬间烟消云散。“援疆时,我摸清了边疆孩子的需求,到了西藏,更知道该怎么帮他们。”基于两度支援边疆的经验,刘春辉在语文课堂上创新教学方式。他将新疆的民俗故事融入课文讲解,用“天山和雪山都是祖国的脊梁”这样生动通俗的表述,让学生在故事里理解民族团结的深意,课堂氛围格外活跃。
他还与本地教师结师徒,从教材解读到学情分析,手把手传福建教学经验。如今在校园,学生总围着他,分享自制糌粑,问起福建的大海与榕树,念叨着“想跟着阿爸去福建看看”。
跨越山海 续写教育新篇
援藏教师的坚守,从来都不是孤军奋战。黄少林、刘春辉等教师在雪域教学一线深耕,背后是福建省第十一批援藏工作队的坚实支撑。这支队伍进藏之初,便搭建起“培训+教研+送教”的立体支撑体系,让教育帮扶更精准、更持久。
今年8月,援藏教师一进藏,就积极参加西藏自治区、昌都市以及学校分别组织的岗前培训,内容涵盖纪律学习、师德师风、区情市情、校情学情,全方位为教师“充电赋能”,还引导大家思考“进藏为什么、在藏做什么、离藏留什么”,筑牢援藏思想根基。9月以来,闽昌云端教研平台陆续启动语文、数学、英语学科交流,与福州、厦门、漳州等地教师共探学困生提升、中考复习策略,更达成互派授课、联合课题研究的意向,让优质经验跨域流动。
在线上教研搭建交流桥梁的同时,线下送教送培活动进一步推动优质教育资源下沉基层。王琼老师参与昌都市教育局对丁青县的教育调研,结合当地教育实际为学校发展提建议,从德育活动设计到实施细节,手把手教本地教师打造优质德育课程。“不仅教好学生,更要留经验、带队伍”,成为全体援藏教师的共识。
从黄少林“二次援藏”、刘春辉“援疆再援藏”,到王琼“22年守护”、雷惠强“跨界奉献”,教师们用真心编织闽藏情谊。正如王琼所说:“不求名气,只盼多年后有学生记得‘王老师陪我走过难忘的初中时光’。”这支“组团式”队伍以教育为桥,让知识照亮雪域,让民族团结种子在孩子心中扎根。
除学科教学与队伍建设,援藏教师还注重思政教育。他们推动闽藏师生共上“苟利国家生死以”“铭记历史 传承精神”等主题大思政课,邀请“福州大学刘敏榕工作室”“福州市刘会坚德育名师工作室”实践队进校园,还连线福州、三明两地学校同上思政课,既丰富教学内容,更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这场跨越山海的教育接力,不仅为昌都教育注入了福建力量,更让闽藏一家亲的情谊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