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都融媒记者 梁侠 群旦次仁 陈娜 罗布曲珠 次仁桑珠
8月8日,昌都市召开“甲子巨变迎大庆 振兴奋进新时代”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场发布会。会上,新闻发言人市委统战部副部长、二级调研员李阳军介绍了6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特殊关怀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昌都交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答卷。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扎实推进。率先以市委全会的形式研究部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市委二届十一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昌都市委员会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形有感有效推进新时代昌都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承接自治区 “四大工程”“六项行动” 落地。制定《昌都市着力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规划(2022-2026)》等10余个规划方案,形成 “一带四线多点” 布局。目前,创建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1个、示范县3个、示范单位6家、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2个,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78家,典型选树23家,市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2054家,切实做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走在前、作表率。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深入人心。依托9 月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昌都市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文艺表演等活动。近三年来,昌都市年均举办专题学习300余场次、宣讲1000余场次,覆盖群众超 30万人次。深入挖掘唐蕃古道、茶马古道、清朝驻藏大臣入藏官道和十八军进藏路线等本土资源,编撰出版《石榴花开 —— 西藏昌都汉藏联姻故事集》《爱国之光耀藏东》等书籍,制作《三江共筑同心梦 红色昌都谱新篇》等3部宣传片,创作《红色昌都》《祖国扎西秀》等优秀文艺作品。同时,收集整理 “炉客” 藏汉故居、“狮子舞”等民俗文化史料,形成卡若文化、千年盐田等深入人心的宣传素材。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加快构筑。深入实施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工程,打造鲜明中华文化特征的符号与形象,建成昌都革命历史博物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59处,打造县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盐井博物馆、洛隆县硕督镇清军墓葬群等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以创建国家红色旅游融合示范区为目标,沿国道317、318、214、349打造 “红色印记”文化体验廊道,建成嘎玛乡、硕督镇等 4个特色文旅小镇和25个3A级景区。创新实施“非遗+”融合发展模式,建成58家非遗工坊(其中国家级3家),带动1000余人就业,助力各族群众实现美好生活向往。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更加紧密。深入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旅游促进交往交流交融三大计划。2024年以来,组织311批次14950名从未离开过大山大水的农牧民到区内外毗邻城市开展 “三交” 活动。近三年授牌19个市级 “石榴籽” 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示范社区,在援昌省市设 6个就业联络服务站,鼓励内地种养大户、致富能手来昌创业就业。大力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开设培训班、讲堂1000余个,村(社)主干队伍能懂会说国家通用语言的占94.03%。圆满完成援藏30周年系列活动,有形有感有效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民族事务依法治理更加规范。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和《西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条例》,运用法治精神、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处理民族事务,正确把握民族工作“四对关系”。开展 “红色昌都・振兴奋进” 理论政策宣讲和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法律进乡村活动,以事说法、以案释法,提升各族群众法治观念,使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成为广泛共识。
在记者提问环节中,李阳军就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举措作了详细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