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都融媒记者 多吉次仁 仁增罗布 西巴旺姆 尼玛吉 邱赵胤
在祖国西南边陲,横断山脉如一条巨龙蜿蜒盘踞,奔腾不息的澜沧江、怒江、金沙江宛如三条矫健的丝带,劈开巍峨山峦,浩浩荡荡一路向东。在这壮丽的山水之间,昌都恰似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独特而迷人的光芒。
昌都,不仅是川滇青三省进藏的重要门户,更是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千百年间,这里成为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长廊。藏族、汉族、纳西族、侗族、苗族等众多民族同胞汇聚于此,他们休戚与共,共同谱写了一曲曲动人心弦的民族团结之歌。
硕督镇:团结树见证民族联姻佳话
清晨,柔和的阳光洒在洛隆县硕督镇的土地上。镇边,两株古树伸展着苍劲的枝干,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当地人称它们为“团结树”,一棵杨树与一棵柳树相依相生,历经数百年的风雨沧桑,依然枝繁叶茂。
“这两棵树可不简单。”硕督镇党委委员、宣传委员格尔玛介绍道,“相传在清朝雍正年间,第一对藏汉联姻的夫妻亲手种下了它们。”如今,这两棵树不仅是硕督镇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更成为了象征民族联姻的“姻缘树”。每当有民族团结的家庭喜结连理,他们都会来到这里,举行“七夕”告白、挂灯笼祈福等仪式,期盼爱情美满、家庭和睦。
“团结树”旁,是边色卓玛和丈夫刘远树的家。2007年,边色卓玛在洛隆县的建筑工地打工时,结识了从四川来的泥瓦匠刘远树。“刚开始语言不通,他就用手势比划着教我技术。”边色卓玛笑着回忆道,“后来发现他干活踏实,为人真诚,我们就慢慢走到了一起。”
如今,这个藏汉结合的家庭已有三个孩子。刘远树在外务工辛勤打拼,边色卓玛则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我们家既过藏历新年,也过春节;既吃糌粑,也包饺子。”刘远树的眼中满是幸福。
像边色卓玛和刘远树这样的民族团结家庭,在硕督镇还有很多。除了34户汉藏联姻家庭外,还有藏族与傈僳族、门巴族、回族联姻的家庭。他们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共同演绎着温暖和谐的民族团结故事。
漫步在硕督镇,民族交往的历史痕迹随处可见。清军墓葬、古城墙遗址、硕督狮子舞……一些居民家里珍藏着月饼模具、汉式秤、各式钱币及藏汉双语的账目等物品。还有一些居民家里至今保留着做月饼、腌泡菜,过春节和藏历新年时吃团圆饭、贴对联等传统。2014年,硕督镇荣获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乡镇”的光荣称号。
“硕督镇曾经是茶马古道上与康定、昌都齐名的三大茶马重镇之一。”洛隆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张文元说,“这里流传着很多各民族相互交融、和睦相处的动人故事,深深地镌刻在一代又一代硕督人的记忆里。”
纳西民族乡:多元葡萄酿成团结美酒
从芒康县沿着214国道向南出发,便来到了澜沧江畔的纳西民族乡——藏东地区唯一的纳西族聚居地。这里有纳西族241户、854人,占全乡总人口的17.5%。同时,还生活着藏族、汉族、白族、土家族、苗族等各族群众,不同的民族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2018年,纳西民族乡被国家民委命名为第六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区之一。
走进纳西村村民次仁旺堆的家里,葡萄藤泛着翡翠般的光泽,他正和妻子一起准备晚餐。这个纳西族汉子娶了藏族姑娘,组成了幸福美满的家庭。“在党和国家的好政策下,我们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次仁旺堆边切菜边说,“相互理解包容是过好多元化大家庭的幸福密码。”
在纳西民族乡,家家户户都有着种植葡萄、酿造葡萄酒的习惯。远近闻名的“达美拥”葡萄酒正是在这里诞生。走进芒康县藏东珍宝酒业有限公司车间,浓郁的果香扑面而来。总经理曲措自豪地说:“我们公司有8个民族30多名员工,共同组成了相亲相爱的大家庭,大家就像不同品种的葡萄,最终酿成了醇香的美酒。”
援藏力量:医疗之光照亮民族团结之路
在昌都市藏医院的走廊里,天津援藏医生卢宏亮像往常一样例行查房。“今天感觉怎么样?”卢宏亮轻声询问道。患者格列江措经过精心治疗,病情已好转许多。“要是去内地看病,光路费就负担很重。”格列江措感激地说,“现在专家来到家门口,真是我们的福气。”
援藏以来,卢宏亮始终耐心、细心地对待每一位患者,用精湛的医术,让患者和家属“很放心”。卢宏亮说:“虽然我们言语不通,但每次诊治之后,这里的患者和家属都会做出一个手心向上抬起的动作。我感受到了他们的真诚,也体会到了浓浓的民族之情。”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手术室里,卢宏亮经常耐心地给本地医生传授经验和技术,无影灯下,师徒二人的身影在玻璃窗前重叠。这样的场景,在天津援藏医疗队的“师带徒”计划中已成常态。克珠说:“援藏老师毫无保留地教我们,我对临床工作也更有信心了。”
从祖国内地到雪域高原,虽然隔着千山万水,却无法阻挡一批批援藏干部扎根边疆、服务高原的热情。同样援藏的昌都市妇幼保健院院长陈庶伟感慨地说:“援藏1年多,我跟当地干部群众结下的深厚友情一生难忘,我会竭尽所能为昌都医疗卫生事业奉献力量。”
校园传承:教育沃土培育团结之花
在昌都市实验小学,“红色昌都·振兴奋进”活动讲故事群众比赛正在热烈进行。学生斯郎顿珠身着盛装,正声情并茂地讲述:“大家知道,1950年10月,中国共产党在西藏创办的第一所现代学校就是我们昌都市实验小学,70多年来,培养了一批批少数民族干部。”
如今,昌都市实验小学已经把民族团结教育融入日常教学。校园内,精心布置的宣传栏展示着各民族的风情风貌、英雄事迹以及团结互助的感人故事,成为了无声却有力的民族团结教育课堂。同时,学校在制定发展规划时,从课程设置到活动开展,都将民族团结教育列为重点工作。在这里,不同民族的孩子们在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的过程中,增进了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生根发芽。
昌都市实验小学党总支书记加勇元丁介绍:“我们开展‘强化爱国情怀、共筑民族团结梦’等活动,就是希望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如今,走在昌都的大街小巷、乡村田野,随处可见各族干部群众守望相助的温馨画面。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昌都市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对照自治区党委“四个创建”“四个走在前列”战略部署,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积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各民族相互尊重、携手奋进的良好局面,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工作中走在前列。
“昌都的民族团结有着深厚历史根基。”昌都市民委专项办主任四级调研员刘鹏表示,“我们将继续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让民族团结之花在藏东大地绽放得更加绚丽。”
站在高处远眺,昂曲和扎曲和谐共生,恰如这片土地上各民族水乳交融的生动写照。从茶马古道的悠悠驼铃到新时代的奋进号角,昌都这座充满魅力的城市,正在以民族团结为笔,共同繁荣为墨,描绘着各民族互助发展的美好未来。
在这里,一个个民族团结的故事还将继续书写,一首首同心筑梦的乐章正在奏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