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4-0015 昌都报社出版地址: 西藏昌都西路24号电话:0895-4823845传真: 0895-4822257






2025年08月23日

绿色昌都 美丽家园

——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系列报道

昌都融媒记者 多吉次仁 仁增罗布 西巴旺姆 尼玛吉 邱赵胤

当第一缕阳光洒在横断山脉的群峰之上,藏东大地便从沉睡中苏醒。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犹如三条巨龙,在这片土地上奔腾并流,切割出壮丽的峡谷景观,滋润着两岸的大地,更孕育出无数的生命。在这里,藏东儿女世世代代与自然相依相伴,他们敬畏自然、尊重自然,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的心灵,守护着这片绿色家园。

红拉山:滇金丝猴的幸福乐园

位于西藏昌都市芒康县境内的红拉山,茂密的原始森林宛如绿色的王国,这就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藏滇金丝猴的重要栖息地——芒康县红拉山藏滇金丝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近18万公顷,涉及芒康县6个乡镇的15个建制村,森林覆盖率达70%至80%,海拔在2200米至4700米之间,是我国高原林区宝贵的多样性物种基因库。

清晨五点,红拉山还笼罩在薄雾中。护林员贡布就从被红拉山环抱的小昌都村的家里出发了。跟往常一样,他和同事们开始了又一次的巡山。山路虽然崎岖难行,但是每次看到这些精灵在茂密的森林里穿梭跳跃、觅食嬉戏,贡布心中总是莫名地激动。“我们村的护林员有十几个,我们的任务主要是监测金丝猴种群,排查盗伐隐患和森林防火。”贡布轻抚着地上的动物足迹,眼中闪烁着自豪。

巡山是护林员最基本的工作,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对他们来说都是家常便饭。但他们从不懈怠,因为这里的高山草地给了他们放牧的地方,森林树木给了他们美丽的家园和野生松茸、木耳等丰富的林下资源。“现在,国家越来越重视生态保护,红拉山的野生动物也越来越多了,这说明生态环境也越来越好。”贡布高兴地说。

下山途中,贡布指着树干上安装的红外相机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国家生态环境保护的有力支持下,红拉山生态环境大幅改善,红外相机拍摄到的野生动物的频率越来越高,我们经常看到熊、岩羊、藏马鸡……”数据显示,红拉山藏滇金丝猴从20世纪80年代的500多只增长到现在的800多只。

拉妥湿地:候鸟驿站的生命律动

正午时分,巡护员扎西次仁的望远镜里,一群黑颈鹤正在海拔4200米的拉妥湿地优雅起舞。这片充满生机的绿色家园,是澜沧江支流、马曲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河流纵横、丘原交错、水草丰茂,发育了大面积的沼泽和湖泊,是众多候鸟的栖息地。

“拉妥湿地不仅对整个金沙江水资源调节起到关键作用,还对当地的气候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具有强大的生态净化能力。”贡觉县林业和草原局党组副书记、局长杨帅介绍。近年来,贡觉县投入了大量财力、人力进行湿地生态修复,开展科研监测、湿地管护等工作,拉妥国家湿地公园变得越发静美。

每年秋冬季节,黑颈鹤、灰鹤、赤麻鸭等成千上万只候鸟从遥远的北方飞来,在这里停歇繁衍、翩翩起舞,场面蔚为壮观。每到这个季节,就是巡护员们最忙碌的时间。“我们把生态保护与解决当地群众就业有机结合起来,每年聘请一定数量的群众参与到湿地保护工作,希望实现保护和发展的双赢。”杨帅说。2018年以来,贡觉县每年通过生态补偿资金,拉妥乡100人被选聘为自治区级以上湿地生态保护区管护员和监督员,此外35人也被聘为专职管护员,配备皮卡车、摩托车等巡护装备,确保湿地生态安全和野生动物安全。

长毛岭:马鹿之家的两代约定

西藏昌都市类乌齐县长毛岭乡的高山牧场,是一片被大自然格外眷顾的土地,这里不仅有茂密的森林,还有丰美的草场,是西藏马鹿等珍稀动物的美丽家园。

当白玛泽旺吹响口哨的刹那,百余只马鹿从远处飞奔而来。如今,这样的场景已经成为类乌齐马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一道风景。每天早上,管理员白玛泽旺都会早早地来给马鹿喂食。“这些马鹿就像我的家人,”白玛泽旺轻抚着围拢的马鹿说道,“从小看母亲照料它们,现在我接过了这个担子,守护它们不仅是工作,更多的是责任和使命。”

白玛泽旺的母亲叫向秋拉姆,被当地誉为“马鹿妈妈”。1968年,15岁的她在放牧时发现3只受伤的野生小马鹿,将它们带回家精心照料,四年后放归自然。传奇的是,当年冬天,那三只马鹿竟带着十余只同伴重返牧场。从此,向秋拉姆就和这群马鹿达成了相守的约定。

“母亲总会在入冬前备好芫根和盐巴。每年夏季,马鹿在高山草甸中觅食栖息;秋冬时节,它们就会成群结队下山到牧场觅食。”白玛泽旺回忆道。正是这份坚守促成了保护区的建立。1993年,西藏成立类乌齐马鹿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域以向秋拉姆家的牧场为中心规划建立。2005年,该保护区升级为类乌齐马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如今种群已达8000余只,较保护区设立初期相比,马鹿数量增长了60%。

从一个天真少女变成了沧桑的老人,向秋拉姆对马鹿的守护从未改变。2024年8月,81岁的向秋拉姆安详离世,但她的精神仍在延续。“这不是一个人的故事,而是两代人的生态契约。”类乌齐县林草局干部段世昌说。

如今,“马鹿妈妈”不仅只是向秋拉姆的“代号”,更是周边农牧民的共同称号。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逐年完善保护区的管理机构,现在近500人兼职管理员与周边乡(镇)近2000名的护林员共同参与当地野生动物保护。

三色湖:冰川脚下的绿色革命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三色湖上,每周五驻村专干卓玛措就会带领村里的20多个环保员带着清扫工具到三色湖景区周围捡拾垃圾。

在边坝县普玉一村,这里不仅有远近闻名的三色湖,更有爆红全网的祥格拉冰川和一眼万年的蓝色冰洞。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支撑。在昌都市打造边坝镇特色文旅小镇的大背景下,普玉一村还积极打造“穿藏族、游三湖”“吃藏羊、看锅庄”等特色项目,随着新东方文旅集团直播团队的到来以及2024年第六轮“冬游西藏”活动政策的发布,村里的游客量暴增。

旅游带来的不仅是收入,更唤醒了村民的生态自觉。“游客多了是好事,但留下的垃圾让人心疼。”今年59岁的环保员那托弯腰拾起一个矿泉水瓶。为了让旅游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村民自觉捡拾垃圾的场景,在普玉村已成为常态。

“现在村民的环保意识明显增强了,每周集体大扫除,家家户户都很积极,很多村民还会骑着摩托车到更远的山谷深处清理垃圾。”李鑫翻开工作日志,上面记录着村民参与环保活动的次数,这也是村民用实际行动保护生态的见证。

党的十八大以来,昌都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扎实有效的举措保护生态环境,全面落实林长制,让每一片森林都有了专属守护者;大力推进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规范化建设,实现11县(区)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在藏东大地,绿色发展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如今的昌都,正以绿色发展为引领,在新时代的征程上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