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4-0015 昌都报社出版地址: 西藏昌都西路24号电话:0895-4823845传真: 0895-4822257






2025年08月19日

甲子巨变迎大庆 振兴奋进新时代

八宿县60年奋进铸就藏东传奇

八宿县全景

这是八宿县发布会现场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群旦次仁 梁侠 陈娜 梁湘楠 扎巴绕吉 邓珠泽仁

近日,“甲子巨变迎大庆 振兴奋进新时代”——昌都市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11县(区)专场新闻发布会召开,八宿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米玛国杰向社会各界介绍了60年来八宿县在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保护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从藏东峡谷的贫瘠边陲到川藏线上的璀璨明珠,这片1.2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用60年时间完成了从“生存”到“发展”、从“温饱”到“小康”的千年跨越。

经济腾飞:

从“靠天吃饭”到“多业并举”

60年前,八宿县地区生产总值不足百万元,农牧民“逐水草而居、靠天吃饭”是常态。2024年,全县GDP达22.97亿元,较1965年增长6190余倍;农牧业总产值突破2.6亿元,高原有机农产品基地达16个,青稞、牦牛等特色产业规模化发展。工业从无到有,清洁能源产业异军突起,光伏、风电年发电量超2.56亿千瓦时,成为县域经济新支柱。第三产业占比提升至49.16%,64个产业项目带动3600余人就业,农牧民在家门口吃上“产业饭”、端起“金饭碗”。

交通革命:

从“茶马古道”到“藏东枢纽”

“羊肠小道猴子路,云梯溜索独木桥”曾是八宿交通的真实写照。如今,国道318线、214线贯穿全境,公路通车里程达2622.77公里,乡(镇)、行政村通达率100%。怒江大桥、然乌隧道等重大工程通车,形成“两纵三横”交通网络,物流成本下降40%,农产品24小时直达拉萨、成都。邦达机场年旅客吞吐量45万人次,川藏铁路八宿段建设如火如荼,滇藏铁路即将开工建设,未来将串联“成渝经济圈”与“南亚经济走廊”,昔日驿站正变身交通枢纽。

生态赋能:

从“荒山秃岭”到“绿色银行”

面对气候变化挑战,八宿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累计退耕还林还草1.29万亩,森林覆盖率从18.56%提升至33.31%。怒江、冷曲河流域治理成效显著,水质优良率100%。2024年兑现生态岗位补助4347万元,惠及1.24万名农牧民,实现“护绿”与“致富”双赢。

民生跃升:

从“马背小学”到“幸福家园”

教育、医疗、社保全面升级:学校数量从14所增至47所,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9.16%;县人民医院创成二级乙等医院,人均预期寿命从40岁提升至72岁;农村低保标准提高至年人均5340元,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100%。易地扶贫搬迁让1781户群众住进安全房,安全饮水、通信网络、电力实现“户户通”。

文旅融合:

从“雪山圣湖”到“诗与远方”

然乌湖景区跻身国家3A级旅游景区,年接待游客143.4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86亿元。非遗保护传承成果丰硕,格萨尔说唱、藏靴制作技艺列入自治区级名录,33个文旅融合项目带动3900余名农牧民吃上“旅游饭”。“文化旅游节”、G318线、怒江72拐等品牌享誉全国,“勇士山脚下的珍珠”绽放夺目光彩。

党建引领:

从“星星之火”到“红色引擎”

60年来,全县基层党组织从28个发展至219个,党员数量增至5101名。创新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2024年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2979万元。党风廉政建设纵深推进,110个村(社区)建立“小微权力”清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成效显著,成功创建自治区级模范县,各族群众“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的共鸣愈发强烈。

在答记者问环节,米玛国杰详细介绍了八宿县60年来取得显著成就的关键举措。他表示,八宿县将继续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锚定“四件大事”聚力“四个创建”,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八宿的征程中,续写雪域高原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