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都融媒记者 多吉次仁 仁增罗布 西巴旺姆 尼玛吉 邱赵胤
编者按:
巍巍群山,镌刻着不朽的丰碑;滔滔三江,奔涌着永恒的赞歌。近期,我们满怀豪情,推出《藏东欢歌》特别栏目,将目光聚焦于这片孕育了西藏第一缕解放曙光的红色热土,追寻红色印记,走进三江河谷,展现昌都在推进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征程上的崭新风貌,让我们在历史的回望中汲取力量,在现实的巨变中坚定信心,为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献上最深情的礼赞!
岗托村的藏式小楼旁,五星红旗与经幡共舞;昌都革命历史博物馆的展柜里,褪色的军装与泛黄的手稿静静陈列;列达村的田埂上,新老两面手缝红旗遥相呼应……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总有一些震撼人心的红色印记穿越时空,历经风雨洗礼依然熠熠生辉,宛如一座座永恒的丰碑,深深烙印在人们的记忆深处。
昌都与四川、云南、青海三省接壤,既是川藏、滇藏公路的必经之地,也是连接西藏与祖国内地的重要枢纽,是西藏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这片被三江滋养的土地,自诞生第一抹红色曙光起,便注定成为雪域高原上承载使命与荣光的红色沃土。
从十八军强渡金沙江的怒吼震彻山河,到藏东大地农奴翻身的欢歌响彻云霄;从“老西藏精神”在凛冽寒风中铸就,到“两路”精神在悬崖峭壁间铺就,昌都的每一寸土地都浸润着革命先辈的热血,每一条沟壑都回荡着民族团结的赞歌。它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藏东门户”,更是精神维度上的“红色起点”。如今,“红色昌都・振兴奋进”的号角在三江大地吹响,那些散落在城乡的红色印记,正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在雪域高原续写着新的篇章。
印记开篇 传承初心
江达县岗托村被誉为“西藏解放第一村”。70多年前,金沙江畔的第一声枪响,如同一束破晓之光,穿透了旧西藏的重重阴霾,掀开了西藏崭新的历史篇章。一座座碉堡静静地蹲守在时间的长河中,似乎在讲述着当年十八军强渡金沙江,解放昌都的那段硝烟弥漫的往事。这里是昌都红色印记的开篇,也是永恒丰碑的不朽基石。
70多年前的岗托村,如同旧西藏的缩影,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在黑暗的封建农奴制社会里。回想起那段悲惨的生活,普巴老人回忆道:“那时候我们要给领主家支没完没了的差役,吃饱穿暖是想都不敢想的奢望,驻扎在村里的藏军经常欺压村民。”当年见到解放军时普巴老人才7岁。“他们纪律严明,不吃我们一粒青稞,不拿一针一线。”
通过解放军,普巴和村民知道了“金珠玛米”,了解了中国共产党,见到了五星红旗。从此,红色的种子在人们心里生根发芽。
如今的岗托村,一幢幢藏式小楼错落有致。70岁的多嘎老人边浇花边笑着说:“每逢重大节庆家家户户都会在屋顶升起一面面崭新的五星红旗。”这自发的举动,既是缅怀当年为我们带来光明的革命先烈,更是对党的好政策的感恩之情。
岗托村的历史,是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也是各民族的团结史,是藏东大地繁荣发展的奋斗史,是红色种子生根发芽、蔚然成林的传承史。每年的3月28日,在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始建于1959年的岗托镇第二小学都会举办各种活动,教育孩子们铭记那段翻身解放的峥嵘岁月,将感恩之心化作奋进的力量。学生旦增央宗用稚嫩而坚定的声音说:“我们一定会努力学习知识,练好本领,将来把家乡建设得更美,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达县立足“藏东门户·红色摇篮”的定位,通过资源整合,打造了党员教育和红色旅游矩阵。漫步江达,历史的印记触手可及,见证解放大军西进脚步的十八军渡江口遗址,被誉为“西藏解放第一村”的岗托村,留存着峥嵘岁月的十八军军营旧址,以及象征革命精神的红旗广场……如今,这片热土上已汇聚了20余个红色旅游区、5个红色文化旅游精品观摩点、2个特色民俗文化体验点,以及1个创新融合的“党建+文旅”主题公园。岗托村作为国道317进藏游客的首站,吸引力与日俱增,年均接待游客超过5万人次。“西藏解放第一村”的金字招牌,正焕发出夺目的时代光彩。
“江达的红色底蕴深厚,群众心中流淌着说不尽的红色故事,散居周边的十八军后代们更珍藏着父辈留下的珍贵历史遗物。”江达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格列拉登介绍,“我们将活化利用资源,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更强的生命力。”
史迹镌铭 精神铸魂
从金沙江畔回荡的解放枪声,到如今散落城乡的红色地标,昌都的每一处红色印记,都镌刻着党与藏族群众同心同向、共赴征程的深情故事。循着历史脉络回望,革命先辈用热血铸就的丰碑依旧矗立,红色基因更在新时代的滋养中焕发蓬勃生机。
从乡村的红色印记到城市的精神地标,昌都的红色传承从未断层。当我们聚焦昌都市区,昌都革命历史博物馆正以全景式的呈现,让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愈发清晰。
2016年8月,昌都革命历史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占地面积11000平方米,布展面积2100余平方米。包括2019年被评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办公旧址、将军楼、昌都解放革命文化馆、小礼堂等,这些珍贵的建筑遗存,不仅展示了昌都市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画卷,还深刻诠释弘扬了“老西藏精神”和“两路”精神。
走进这座砖瓦结构的仿苏式建筑,仿佛走进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在解放和革命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昌都发动并领导了一系列重大革命斗争。正是从这里,红色的基因深深植入了雪域高原,昌都当之无愧地成为了西藏的“红色之源”与“革命老区”。
“这里的每一件实物、每一段往事,都像是一把独特的钥匙,只要轻轻旋动,便为我们打开了那段波澜壮阔革命岁月的记忆之门……”讲解员德央介绍,每逢重大节庆日,前来这里参观的各族各界干部群众、寺庙僧尼、学校师生等络绎不绝。
褪色的棉衣与应急装备静静并列,泛黄的作战图紧挨着工整的学习笔记,斑驳的办公桌映衬着简朴的卧室陈设…… 置身展厅,就如同一次穿越之旅,旧物与新品、陈设与指引、实物与解说,无不生动述说着先辈们如何在解放昌都和建设昌都的伟大征程浴血奋战、艰苦奋斗。
凝视着这些历史的见证, 昌都市文化和旅游局负责人谭斌深有感触地说:“昌都的革命历史,是一部用热血与牺牲写就的奋斗史诗,是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壮丽篇章。我们要铭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让昌都的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旗帜领航 奋进新程
从昌都革命历史博物馆里静静陈列的革命文物,到三江两岸不断涌现的红色实践,昌都的红色传承始终在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中向前延伸。
在左贡县旺达镇列达村的陈列馆里,珍藏着一面承载着特殊情感的五星红旗,是1962年由9位村民自发手工缝制。在这面旗帜的背后,是一段动人的军民鱼水情。
左贡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洋告诉记者:“1962年,面对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的烽火,为了捍卫祖国统一、守护边疆安宁,列达村20名热血青年毅然请缨奔赴前线,为部队运送急需物资。凯旋归来后,他们时常向乡亲们讲述前线军民携手、保家卫国的感人故事。正是这份深植于心的爱国热忱,激发群众缝制了这面五星红旗。”后来,乡亲们集体劳动时,就把红旗插在田间地头;开会时,就挂在墙上,“红旗村”的美名由此而来。
在第一面手缝五星红旗诞生半个多世纪后,2019年国庆前夕,列达村的11名党员相约在村民土邓久美的家里,再次缝制出一面饱含深情的崭新五星红旗。跨越时空的两面手作红旗,不仅铭刻着全村人对党的赤胆忠心和无限热爱,还记载着他们的荣耀与自豪。正是在这面五星红旗的感召激励下, 一代代列达村民发愤图强、艰苦奋斗,踏上了新时代新生活的康庄大道。
“我们精心保存这些老物件,就是想让后辈们亲眼看看,列达村是怎样一步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陈旧走向新生的。感念党恩、珍惜现在,这是我们最大的愿望。”陈列馆发起人罗松旺堆说。
昌都是西藏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解放西藏从昌都战役开始,第一个党组织、第一所学校、第一家医院、第一个邮政所等西藏历史上的诸多“第一”都是由昌都创造,红色基因深深根植于三江大地,融入各族人民的血脉中。
2024年底,昌都市委作出开展“红色昌都·振兴奋进”活动的重大决策部署,三江大地正激荡起一股澎湃的春潮,激励着各族干部群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勇拼搏。
放眼望去,连绵起伏的红色山脉,磅礴奔涌的红色江水,一望无际的红色盐田,星罗棋布的红色印记,如同一颗颗闪耀夺目的明珠,深深镶嵌在三江大地上。红色,不仅是历史的记忆,更是昌都最鲜明的底色,是三江儿女心中永远飘扬、永不褪色的精神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