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刘晓江 通讯员 刘萌)日前,西藏昌都二届市委第九轮巡察“利剑”直插基层,全面推动政治巡察向深拓展、向专发力、向下延伸,有力打通昌都全面从严治党“最后一公里”,为农牧区发展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巡前谋篇布局实
精准出击有章法
昌都市委巡察机构在巡前做足功课,全面开展调研摸底,针对全市乡村特点,因地制宜制定巡察方案。梳理出16个村情民意复杂、问题反映集中、经济体量大、矛盾纠纷突出的重点村进行“直接巡”,对8个软弱涣散的后进村进行乡村“一体巡”,对2个重点工作推进不力的薄弱村进行“延伸巡”。这一套“组合拳”,精准覆盖不同类型的村级党组织,确保巡察工作有的放矢。
在人员组建上,昌都市委巡察机构坚持高位配备。根据巡察人才库组长工作履历和专业特长,有针对性地配备6名基层经验丰富的县处级干部和8名巡察专员担任巡察组组长、副组长,选配专职巡察干部担任联络员。同时,抽调113名熟悉基层党建、农业农村、社会治理、“三资”管理等工作并精通地区民族语言的党员干部,充实巡察力量。强大的人员阵容为巡察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此外,市县联动形成工作合力。紧跟党中央和西藏自治区党委巡视新动向,及时下发工作提示,对加强市县联动巡察、提升对村巡察质效作出明确要求。昌都市委各巡察组坚持以上带下、上下联动,与县(区)委巡察机构及有关部门座谈、调研,深入了解被巡察村党支部重点工作推进情况、信访反映情况和各类监督检查反馈问题整改情况等,分类制定重点关注问题清单、重点民生问题清单、重点矛盾隐患清单等,为精准开展对村巡察奠定了基础。
巡中工作举措实
深入基层解民忧
昌都市委巡察组在巡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提升群众参与度。不拘形式、不限地点,在村头巷尾、田间地头、草场牧场、群众家中,与党员、村民代表、离任村干部、困难户、致富带头人、普通群众等面对面交流。在“拉家常”“话农事”中,鼓励群众放下顾虑、畅所欲言。同时,利用傍晚村民休息聚集时机,与群众同跳锅庄舞,共同参加“红色昌都·振兴奋进”文艺活动,在轻松祥和的氛围中了解各项惠民政策落实情况。
实地走访是巡察组发现问题的重要手段。昌都市委巡察组紧紧围绕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紧盯农村“三资”管理,特别是资金流向、资源开发、资产处置等关键环节,查凭证、核合同、对账目。对涉及的道路、水利、环境整治、扶贫产业等项目,必到现场实地查看建设质量、实际效果和后期运行管理情况。有效发现农村集体资产处置不规范、集体资金管理混乱、工程项目运行不到位、产业项目后期管理不力等突出问题200余个。
针对发现的问题,巡察组严格推动立行立改,增强群众满意度。结合正在开展的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紧盯“5+1”专项整治和16件民生具体实事,聚焦村容村貌整治、学校交通安全、农村产业项目建设等问题10个,按程序提请领导小组研究后及时反馈督促被巡察村在现场巡察结束前完成整改,让群众第一时间感受到巡察带来的变化。
巡后成果运用实
标本兼治促发展
巡察结束后,昌都市委巡察组及时反馈传导责任压力。采取集中反馈和“一对一”反馈相结合的方式向被巡察党组织反馈巡察意见,传导政治要求、传授整改思路、传递责任压力。同时将对村巡察反馈意见向所属乡(镇)党委同步反馈,压实乡(镇)党委、纪委督促整改责任,督促形成齐抓共管良好态势。
分类反馈推动系统治理。将涉及村级党组织建设、意识形态、涉宗领域、作风建设方面等问题分类通报市县组织部门、宣传部门、统战部门、作风办和减负办关注,将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问题反馈给县(区)相关职能部门研究解决,推动从制度机制层面堵塞漏洞、完善监管。
全面通报提升治理能力。全面系统梳理对村巡察发现的共性问题4个方面12种表现形式,经领导小组研究后及时向11个县(区)委通报,推动集中整治、系统治理,促进未巡先改、一体整改,切实增强整改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