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4-0015 昌都报社出版地址: 西藏昌都西路24号电话:0895-4823845传真: 0895-4822257






2025年07月29日

边坝县“破五难”“答五卷”推动基层治理可感可及

本报讯(边坝融媒)今年以来,边坝县围绕推进“深耕善治”主题,坚持把群众身边的“关键小事”当做党委政府的“头等大事”来办,积极回应群众诉求、补齐服务短板、办好民生实事、延伸服务触角,打通基层治理“神经末梢”,全力破解群众反映强烈的理发难、加气难、快递运费高取件难、眼疾就医难、噪音污染防治难“五难”问题,持续在解决群众“小事”中彰显“大情怀”、展现“大作为”,以可感可及的务实举措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破解“理发难”,答好民生需求“幸福卷”

针对全县11个乡镇中有8个没有专门的理发室,最远的行政村群众理一次发需往返330公里,交通成本占比超50%,86个村(社)均存在“三无”(无规范场所、无专业设备、无持证技师)问题的实际,县委坚持问题导向,秉持“民有所想、组织有所谋,民有所呼、组织有所应,民有所求、组织有所为”的为民服务理念,突出重点民生工程重点抓、首要推的工作基调,县委主要领导先后4次亲自谋划部署和督促跟进,通过整合75处村级浴室、旧活动室等闲置资源,建成89个理发室,覆盖全县所有乡村,成立党员志愿服务理发队75个,群众“理发难、理发贵”的烦心事、揪心事得到有效解决。围绕理发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县人社局通过专业培训,培养130名本地理发师,落实创业补贴60.21万元,带动56户群众就近就便就业,构建“公益运营+干部义剪+村民创收”三位一体模式,推动便民服务从“最后一公里”向“最后一米”延伸,将民生温度传递到千家万户心坎。

破解“加气难”,答好燃气惠民“便民卷”

针对全县燃气供应长期面临“群众加气困难、企业服务缺位、安全隐患隐形”三大堵点。边坝县以城镇燃气“一件事”全链条专项整治为抓手,将昌闽液化气站项目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示范工程,精准施策破解堵点,构建“安全有底线、服务有温度、发展有活力”的燃气供应新格局。通过“政府统筹+企业落地”模式,建成昌闽标准化加气站,覆盖县城区及11乡(镇)86个行政村(社),实现县域配送全覆盖。创新推行“一站式”服务模式,组建专业配送队伍和车辆,建立乡(镇)、村(社)送气微信群,提供24小时线上预约、应急送气服务,彻底改变了以往群众购买燃气找人、找车带,跨县(区)购买的窘境,以“零跑腿”“零延迟”服务提升群众获得感,破解了群众“加气难”壁垒,切实将“燃气惠民”落到实处,厚植了千家万户的“烟火底气”。

破解“取件难”,答好快递畅通“满意卷”

针对全县未开通直达拉萨快递通道,快递服务“进村难、出村贵、效能低”的困局。边坝县立足县域实际,从政策衔接、资源整合等多维度精准施策,协调开通边坝至拉萨直达等多条邮路,创新实施“直达邮路+区域优化”“财政兜底+企业让利”工程,为电商企业提供“批量寄递+专属客服”一站式服务,设立“边坝特产极速达”绿色专线,依托农村客运班车“客车带货”,单件成本下降40%,构建起“企业降本、群众受益、产业振兴”的乡村快递服务体系。全力推动“邮快合作”落地,创新采用“邮政让利+政府补贴”模式,通过邮政网点代投、村级邮政站点代收等方式,区外城市至边坝快递平均时效从7天压缩至4天,乡(镇)到村(社)配送实现“隔日达”,全面开启了全县农村快递配送的新篇章,农牧区群众切身体验到更便捷、更高效的快递服务。

破解“就医难”,答好眼疾治疗“暖心卷”

针对农牧民群众白内障、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高血压糖尿病眼底视网膜疾病患者就医难、治疗难的实际。县人民医院联合达瓦光明团队和昌都市红十字会在全县开展白内障筛查及复明手术活动。期间,县人民医院成立活动专班,把好病员筛查关,确定手术对象,按照“发现一例、救治一例”原则,全县154名视力不良患者接受了白内障相关检查,筛查出24名群众患有白内障并开展了复明手术,重见了光明。为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患者手术的相关费用均由昌都市红十字会承担,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减轻患者就医治疗负担,真正把民生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把民生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

破解“降噪难”,答好还静于民“治理卷”

针对县城辖区内KTV存在噪音扰民,影响附近居民正常生活的实际。县纪委监委将防治噪音污染纳入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整治范畴,紧盯居民诉求,举一反三,主动出击,联合市生态环境局边坝县分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县公安局等部门组成联合监督组,走访住户80余户,实地查看KTV、朗玛厅18家,全面核查噪音扰民问题,现场指出噪音问题的成因和根源,督促娱乐场所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消除噪声扰民难题。县纪委监委联合相关部门对整改情况开展“回头看”3次,有效推动噪音扰民问题全面整改、彻底解决,以实际行动当好群众的“守夜人”,守护好群众“家门口”的宁静,全力营造安静、和谐、舒适的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