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朱莹 梁侠
天津市第十批援藏工作队于2022年7月组队进藏以来,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藏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认真落实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及第三、第四次对口支援西藏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天津市委“升级加力、多层全覆盖、有限无限相结合”的要求,始终把援藏工作作为政治之责、分内之事,从政治、战略和全局高度全面推进新时代对口援藏工作,不断提高综合效益,取得了显著成效。
三年来,累计拨付财政援藏资金61694万元(其中计划内财政资金47200万元、专项资金2000万元、计划外资金12494万元),共实施援藏项目245个。精心打造了“精准订制式”就业援藏、“互联网+智慧医疗”“百行百业交流行”等天津援藏特色品牌,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的对口支援新格局。
经济援藏:增强发展动能
加大“引、培、服”工作力度,培育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养殖大户+基础农户”的阿旺绵羊四级养殖体系。打造了江达岗托、夏乌两大旅游资源集群和贡觉阿旺地热温泉、丁青“农文旅”休闲驿站、卡若红色旅游基地等项目。推动成立昌都市藏医药协会,积极引进天津企业参与藏药“产、学、研”一体化运作,利用互联网医院积极引导藏药制剂走出昌都,推动昌都藏医药产业走上规模化发展道路。
实现“产、销、扶”一条龙服务,将符合条件的企业引入“蓝天圣洁”区域公共品牌培育计划,加大“蓝天圣洁”品牌在津宣传和产品市场推广力度,借助俞敏洪团队赴昌旅游宣介及直播带货热度,构建以1个展销中心+6个帮扶专馆+20个销售专店(柜)的昌都产品市场销售体系,有效巩固“农产品+基地+品牌集群+市场”的直采直销模式,优选昌都市农副产品上架“832平台”“武清味道”等电商平台,直接采购昌都产品的天津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达到200余家。开设天津泰达航母昌都农特产品销售店,借助线上线下双重渠道,带动农牧民增收。
创新“推介+技术+资金”的招商模式,累计邀请来昌实地考察企业110多家(次),实际完成投资25.03亿元,完成计划任务的467%。协调引导天津泰达集团落实资金1.83亿元,投资入股参与昌都“金上基地”70万千瓦光伏项目。
民生援藏:增强情感认同
以昌都市实验小学为平台,牵头开展现场专项教研和网络教研活动100余次,带领援藏教师深入县乡、村居一线,深入了解学情,提出教育教学改进意见,有力提升了当地基础教育水平。开展天津名师送教活动,邀请60多位专家学者开展线上线下讲座活动80余次,10000多名昌都市中小学师生受益。开展心理健康系列讲座活动,参与体验和感受的师生9000余人。持续办好天津昌都高中代培班工作,目前共有在校生167人。
依托昌都市职业教育学校,与当地产业结构紧密相关的光伏电站运维VR虚拟仿真、数字孪生能源管理系统等5个项目列入西藏自治区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先后完成光伏工程技术、幼儿保育等7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清洁能源、藏医护理、文化旅游等3个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全面实现“岗课”融通。协助昌都市职校先后建成“光伏电站运维1+X技能等级证书”和“幼儿照护1+X技能等级证书”并成功申报为自治区考点,帮助昌都职校师生在国家级比赛中荣获包括一等奖在内的6个奖项,在自治区级比赛中荣获包括一等奖在内的24个奖项。
协调天津后方精准提供优质企业岗位13890余个、国企岗位53个、公务员岗位35个、事业单位岗位82个。推动阿旺绵羊养殖加工体系建设,带动农牧民就业3000余人。安排170万元支持贡觉县创新开展“以师带徒”订单式培训,定向培养隧道施工机械操作人员,实现就业100余人。围绕重点项目,对丁青县245名农牧民开展钢筋工、装载机、挖掘机实用培训。
“组团式”援派医疗团队助力昌都市藏医院顺利完成三甲医院复查验收,并积极推进藏医院“区域医疗中心”项目,获批自治区扶持资金2亿元。2022年7月至2025年4月,两个医疗团队共计参与诊疗门诊、急诊患者35958人次,住院患者41264人次,开展住院手术1194台次,会诊2023人次,开展远程医疗26次,新建临床专科3个,开展新适宜技术、新项目77项。争取国家级科研项目经费200余万元,为昌都市10000多名小学生进行眼部健康筛查。探索实施“互联网+健康”模式,持续进行市级平台中心建设和县乡医疗机构卫生室改造,购置智能终端一体机、配备专业诊疗车辆,切实将内地高质量卫生健康资源送至基层一线和农牧民群众身边。
文化援藏:增强民族团结
以“民族团结一家亲·百行百业交流行”等活动为载体,拓展“津藏团结号”地铁列车移动宣传工作成效,开展了藏医药特色文化展暨“藏韵瑰宝”昌都市非遗文物展、“津昌情·一家亲”昌都民族歌舞天津巡演、“津昌少年手牵手·民族团结一家亲”夏令营、昌都中小学体育“苗圃计划”、2024年昌都市新年音乐会等项目,带领从未离开过大山的昌都市农牧民群众赴津参加交流活动。组织开展在津昌都籍少数民族学生的家访活动,累计安排“圆梦基金”534万元资助昌都籍困难大学生4257名。以援藏30周年为契机,开展天津援藏30年口述史、援藏30年演出、援藏干部代表回访等系列活动,充分展示天津援藏工作成果和援藏干部人才风采。
投资1000万元建设教师、农牧民通用语言文字学习平台,邀请天津高校教师奔赴昌都,对1000余名农牧民开展国家通用语言实地授课,并组织32名农牧民基层宣讲员赴津开展国家通用语言专项培训。
在津举办昌都市“缘来卡若”“红色江达”“奇境贡觉”等专题推介会,举办“传奇昌都”文化旅游专题展,倾心打造江达夏乌、卡若嘎玛沟等旅游+民俗+非遗体验的特色文旅线路,与天津文旅集团签订框架协议,推动津藏两地互为市场、互为目的地。
智力援藏:增强人才支撑
坚持事业为上、人岗相适,积极做好信息对接和供需匹配,把天津市第十批援藏队178人次干部人才安排到自治区和昌都最紧缺的岗位。
组织开展公共管理、疾病预防、乡村振兴、社会治理、基础教育、农业技术等领域专项培训,累计区外受训3000余人次、当地培训38000余人次。促成天津体育学院与昌都市教育局签署合作协议,选派世界女排冠军、体育专业教师赴昌进行实地调研。协调天津市公安局为昌都提供重特大刑事案件物材检验技术,制定百名昌都干警赴津开展公安业务技能培训计划。
援藏医疗干部人才成功完成昌都首例抢救性乙状结肠扭转、首例全膝关节置换等手术,带领青年团队组织发表医学类专业文章18篇,其中《METTL3通过调节PAX8调整甲状腺癌分化和化疗敏感性》等14篇文章被SCI收录。形成《就业援藏政策下的区外就业研究》等调研报告,会同当地技术人员成功完成《阿旺绵羊种质资源挖掘保护与品种创新》等课题,取得“一种阿旺绵羊超数排卵的方法”国家级发明专利证书。开展援藏教师、医师师徒结对,名师工作室等传帮带活动,点对点培养当地人才300余人。联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建立昌都市首家农业领域博士工作站,吸引高素质人才入昌服务,有效提升了当地医疗、教育、农业等领域自身“造血制氧”能力。
栉风沐雨砥砺行,春华秋实满庭芳,天津市第十批援藏工作队将持续关注西藏昌都各领域事业建设,与全市各族干部群众携手奋进,为昌都“一切向东,建设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引领示范市”贡献天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