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万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国家安”。近年来,丁青县坚持“平等友好、互利互惠、尊重历史、维持现状、政府主导、联调互动、共保平安”的原则,立足边界实际,针对边界线长、毗邻县乡多、边界管理难度大、边界纠纷易发等特点,积极探索党建引领边界基层治理新路径,努力打造和谐“邻里圈”。
一、党建工作联建,共助边界防控网络
一是同向提升党建水平。充分利用与周边县山水相连、民俗相近、语言相通的优势,乡(镇)互联互通、村(社)支部交流,通过组织生活共过、党建工作共帮、民族活动共享等多种形式,加强边界党组织联建,今年以来,共组织毗邻乡(镇)领导班子、村干部、村民代表等召开联席会议7次,联合制定党建目标2个。二是同步建强党员队伍。推行“党建联建”制度,相互邀请乡(镇)领导干部、村党支部书记、优秀党务工作者等互上党课、交流研讨,在边界一线村联合组建边界党员志愿服务队、党员护边队,加强双方党员干部学习交流,共同维护边界和谐稳定。三是同频化解治理难题。积极探索“党建+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具体举措及有效机制,抓住党组织书记这个“关键少数”,构建“县-乡-村-组”四级链条,与毗邻乡(镇)签订基层党建结对共建协议书,建立健全边界乡(镇)党委互访、党支部交流、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健全边界地区民情调查分析和维稳应急处突机制,组建边界区域联防队,联合调处疑难、复杂矛盾纠纷。今年以来,边界一线村组联建党员护边队共处理边界纠纷6起,将不稳定隐患消除化解在萌芽状态。
二、纠纷隐患联排,共推信息互联互通
一是完善定期排查机制。严格落实毗邻边界村每周排查一次,毗邻乡(镇)每月排查分析一次,毗邻县每半年检查督促一次;牧场搬迁、虫草采集以及重要敏感节点时期随时联合开展集中排查,及时发现倾向性、苗头性问题。二是完善例会通报机制。根据排查情况,边界乡村组织召开各层面工作例会5次,共同分析维稳形势,共同商议联调事宜,交流工作方法,相互通报情况。三是完善信息联动机制。建立涉边乡(镇)、村(社)干部成员信息沟通制度,实现涉边乡(镇)、村(社)干部、调解员联系方式等信息人手一册。组建了微信工作群,互发预警性信息,确保各类涉边纠纷隐患发现得早、控制得住、解决得好。
三、矛盾纠纷联调,共护边界和谐稳定
一是建立联调机制。制定印发《丁青县交界地矛盾纠纷隐患排查化解工作方案》,边界乡(镇)细化出台矛盾风险隐患联合排查化解方案,分别签订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联调协作协议,设立联络员制度,积极开展涉边联席联谊交流,搭建跨县纠纷调处“连心桥”。二是完善多元化解机制。以边界乡(镇)综治中心为主导,充分发挥派出所、司法所、检查站以及人民调解室等基层调解组织的作用,2024年以来,通过建立联排联调机制,及时预防各类边界纠纷15起,预防“民转刑”案件3起,有力地保障边界地区和谐稳定。三是开展巡回调解。边界乡(镇)、村(社)联合组建巡回调解组,对涉边矛盾纠纷建立排查台账和化解台账,定期巡回排查化解,做到涉边纠纷“优先调”、援调对接“全兜底”,努力实现一次性化解。2024年4月,联合调解组就丁青县木塔乡木塔村与巴青县江绵乡帕觉央日村瓦日雄边界纠纷开展第三轮谈判,双方在历经35天反复协商交换意见,终于在2024年5月22日成功签订《丁青县木塔乡木塔村与巴青县江绵乡帕觉央日村协议书》,困扰双方30年的纠纷得到了圆满解决。
四、社会治理联谊,共促边界地区发展
一是加强平安联创。加强边界县定期走访交流,建立平安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先后签订了《青海省杂多县与西藏自治区昌都市丁青县共建平安边界友好协议书》《青海玉树囊谦县与西藏昌都丁青县共建平安边界友好协议书》《丁青县-杂多县建立维稳平安友好边界协作机制协议书》等协议13份,建立矛盾纠纷县乡村三级联防联调组织,有序开展情报信息交流、重点人员管控、突发事件防范处置、社会治安防控、虫草采集管理、警务协作等方面工作,形成了“跨界协作、联调互动、共保平安”的工作机制。2021年以来,有效化解稳控边界矛盾纠纷12起。二是加强文艺联办。充分发挥双方村级文艺演出队作用,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为抓手,创作推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在“三大节日”“3·28”“七·一”等重要节庆日,通过轮流组织举办文艺演出,不断丰富双方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进一步促进交往交流交融。三是加强生态联保。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广泛组织群众参与流域治理、防沙治沙、植树造林,特别是在虫草采挖期,积极组织双方群众对虫草采集区环境卫生进行全面清理整治,共保绿水青山。
(作者系市政协副主席,丁青县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