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梁侠 嘎松江措 左贡融媒
坚挺不屈的是脊梁,屹立不倒的是信仰,英雄已逝、何需丰碑。他是高原展翅翱翔的雄鹰、他是碧海永不消退的思念,他就是福建省第十批援藏干部黄献利。
2024年1月4日,年仅48岁的黄献利在援藏期间因病医治无效去世。
一年半的援藏生涯里,他用生命践行了入党誓词、用奋斗践行了初心使命,用青春书写了精彩华章。
他是新时代昌都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更是全国对口支援西藏先进个人的典范。
“只要祖国需要你,我就支持你”
高大帅气、白白净净,茂密的头发带点波浪,温文尔雅、不事张扬,是黄献利给人的第一印象。
2022年7月,在福建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队轮换时,作为厦门市思明区委办公室主任、一级调研员的他,第一时间响应国家号召,报名参加了福建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队的选拔。
援藏的决定,对当时47岁的黄献利来说,并不容易。
2022年4月的一个周末,他婉转地跟妻子许晓红说起了,想要响应国家号召,支援左贡的想法。妻子许晓红很是惊讶,因为在她看来,丈夫刚担任思明区委办公室主任不久,工作也很出色,本可以继续在现有岗位上做得更好,怎么会突然产生援藏的想法,她很是不解。“其实,我很早就有这个想法了,想去西藏看看。现在国家的大背景是乡村振兴,我从厦大法律专业毕业后,在教育、司法、组织、街道和两办都工作过,也是公职律师,基层经验还是比较丰富的,刚好有这样的机会,我就想报名。”黄献利说服她。从他平淡的语气中,许晓红还是感觉到丈夫对这个想法有一种莫名的坚定。
理想的火焰在心中熊熊燃烧,黄献利心里确确实实有两个不小的顾虑。他们夫妻二人,双方的父母是年近80岁的老人,自己唯一的大哥,五年前,受工商银行总行委派赴澳门工作,平时也就他这一个儿子陪在父母身边,加上女儿刚好读高中,正处在学习成长关键期。作为多年的夫妻,许晓红知道,按照丈夫的性格,不会轻易提出这样的想法。但她心里很清楚,如果丈夫这次去援藏,就意味着接下来的三年,她一个人要承担起照顾四个老人和陪伴女儿读高中的责任和压力。
虽然心里很难受,考虑了一两天后,许晓红还是大度地对黄献利说:“如果你真的决定去,那我就支持你。孩子,还有父母,我都会照顾好,你放心。”听到这话,黄献利悬着的心放下了一半。
后来,当一家人坐下来探讨这个事情的时,父亲突然间就安静了,过了好一会儿,父亲才缓缓地说,“献利,只要祖国需要你,你想去为乡村振兴做一点贡献,我们也支持你,西藏条件艰苦,你可要注意自己身体。”黄献利听到父亲答应了,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他说,“那边的人民生活也比较辛苦,我在国企、招商引资,教育医疗这块,都可以帮他们链接资源,如果能真正地帮助到当地群众,还是很有意义的。”
就这样带着组织重托,2022年7月18日,黄献利同志飞越2800多公里的距离,从沿海厦门来到了高原左贡,担任起了厦门市第八批援藏工作队队长、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左贡县委常务副书记、县政府常务副县长、党校校长。
“从零海拔到海拔3800,他们就是在半空中工作”
走进黄献利的办公室,桌子上放着的《习近平著作选读》,正被翻到了《关于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一章。如何推动左贡经济高质量发展,从入藏的第一天起,他就把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作为援藏工作的首要任务。
在他随身携带的笔记本里,写着这样的文字:“要迅速转变角色,加强学习调研,全面了解左贡基本情况,制定工作计划,建立工作机制,将厦门时间调整为左贡时间,在前期援藏工作的基础上,找准着力点,打开新局面,以左贡需要为我们的目标,不干扰群众,真心真意帮助群众!”
2022年7月,刚下飞机的黄献利就遇到了疫情。他一边克服高原反应,一边带领援藏队和左贡县的同志一起走在了疫情防控的最前线。因为他有参与厦门市疫情防控工作的经验,正是他的到来,帮助时任左贡县卫健委主任的李晓东很快厘清了工作思路。
雷厉风行、结果导向,一直是黄献利做事的风格。了解到左贡县核酸检测压力大的情况后,他第一时间带领援藏队打通渠道资源,在当时全国医疗物资相对紧缺的情况下,争取到援藏计划外资金350万元,从项目立项、询价报价,到核酸检测车落地左贡,仅仅花了10天时间。
回忆起当时的情形,李晓东感慨地说:“核酸检测车到左贡以后,我们县的核酸检测能力翻了一番,10个乡镇核酸检测效率大幅提高。”
天高地阔,日子紧凑。援藏为什么,援藏干什么,援藏留什么?这是黄献利一开始就带着厦门市第八批援藏工作队思考的问题。作为队长的他,除了统筹整个左贡的受援工作,还分管左贡县发改委、党校等10多个部门,如何有效利用3年的援藏时间,真正帮助到左贡县经济高质量发展,如何让援藏力量最大限度地惠及基层群众,是他时时放心不下的课题。
左贡县地处横断山脉腹地,位于怒江沿线,人口近5万,县域面积1.17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厦门市思明区的156倍,人口却只相当于思明区的二十分之一,人口居住极为分散。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为了摸清家底,黄献利经常下乡。在西藏,除了克服缺氧,还要克服对下乡历险的恐惧。
为了督导项目,黄献利第一次下乡就走了左贡县最险的一段路。从中林卡乡到下林卡乡的路全是石头路,一边挨着高山险峰,一边沿着翻滚的怒江,非常惊险。有些地方路被乱石挡住了,他就和驾驶员阿兵师傅一起下车清理石头。阿兵师傅说:“我是地地道道左贡人,开车28年了,那次真是轮胎挂在悬崖边上走,想起来我都后怕。当时书记没说什么,后来谈到这段经历,他才说,没想到西藏还有这样的路,在厦门根本找不到这样的路。”
平时下乡,黄献利一般都不带工作人员。有一次,阿兵师傅就问他,“书记,您怎么不带个工作人员?”黄献利说:“大家都有各自的工作,别担心,我们去了点上,就有了解情况的人。”
还有一次,黄献利负责在碧土乡督导工作,计划第二天去龙西村。因为村子比较偏远,道路也比较差,阿兵师傅有些担心。没想到,就是这次去龙西村的时候,遇到了山体滑坡。面对这种情况,阿兵师傅都有点紧张。黄献利却安抚他说:“阿兵,你不要慌张,先把车子停放到安全的地方。”随后,黄献利就跟碧土乡政府、派出所联系了,当时不远处来了几个群众,他就带着大家一起清理道路。阿兵师傅说:“书记,您别这么干了,休息一下,我们干就行。”他说,“没事,大家一起干才有精神。”就这样,很快乡里的干部也赶过来了,大家一起努力把道路疏通了。
仅仅半年时间,黄献利就走遍了左贡10个乡镇,这为他后来的高效工作、科学决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阿兵师傅感慨道:“西藏和厦门的区别太大了,对身体也是一个极大的考验,从零海拔到海拔3800,他们其实就是在半空中工作。”
像一滴水融入大海一样晶莹剔透,心无杂念地工作
想要融入一个集体,就要像一滴水融入大海一样,晶莹剔透、心无杂念。左贡县经济体量较小,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尤其缺乏龙头支柱产业的辐射带动。黄献利充分发挥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工作的丰富经验,借鉴厦门特区产业发展先进理念,结合左贡优势特色,谋划部署厦门“十四五”对口支援左贡工作。为了贴合当地发展实际,黄献利不断调整工作方式,坚持变“输血”为“造血”,以优质企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绕金村是怒江边的一座小山村,方圆几十公里,高山连着峡谷,除了山还是山。就是在这样艰苦的自然条件下,却遍布着优质的野生核桃。像这样的村子,在左贡 还有很多。调研中,黄献利发现虽然拥有得天独厚的核桃资源,但本地核桃油生产企业却面临产能严重不足的困境,而这直接关系到当地群众的增收。
如何将本地的优质资源推向市场,把存量变成增量。黄献利多次组织相关部门与厦门国企座谈,创造性提出左贡“玉曲鹭”核桃产业发展思路。同时,黄献利还坚持“产品市场化”和“扶上马、送一程”的工作方法,积极邀请厦门市夏商集团、轻工集团、建发集团到左贡,从“原料收购、储存、生产链建设、包装设计”等方面予以指导,全方位提升核桃油现有品质。
2023年,黄献利又果断拍板,投资415万元新建一条核桃油生产线。扩产后,核桃油日均产量达1400瓶(700斤)以上,产能在原有基础上扩大2倍。核桃采摘收购环节带动全县2000余户超1万人实现间接就业,实现农牧民群众增收440万元以上。
产量跟上了,怎么把核桃油销售出去,西藏的物流成本又高,面对这些棘手的问题。黄献利积极争取厦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终于争取到了厦门市工会每年3000万元的消费帮扶。负责核桃油生产的左贡旺达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申开成说:“有段时间为了赶生产进度,白天我在夯达产业园,晚上下班回来我都会找书记面对面汇报情况。有几次很晚了,书记也会穿着睡衣出来,虽然看上去很疲倦,但他还是耐心地听我汇报,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
提到核桃产业的事,黄献利私下跟妻子许晓红常常说:“做事情眼光一定要长远,如果这个产业发展的好,哪怕三年以后我回到厦门,下一任,他还可以继续做。”就这样,核桃产业算是盘活了。
除了核桃产业外,黄献利在左贡县藏猪产业发展上花的心思最多。来到左贡后,他就开始负责藏猪产业,能不能把它做成一个产业,如何举旗定向,首先就得对左贡藏猪的分布、种类、产量,做到全盘了解。为此,最偏远几个乡镇的养殖点,他都是亲自走完的。
一开始很多左贡县农业农村局的干部看到他,心里就犯嘀咕,“书记是从沿海发达地方过来的干部,天天跟藏猪打交道,怎么吃得了这样的苦哟!”尤其是藏猪产业,需要到老百姓家里去了解,实地察看藏猪的长势,每次他都是亲力亲为。走到农户家,他常常拉着群众的手,边聊天边了解藏猪的习性和养殖规律。农业农村局的干部看到黄献利这么接地气,跟他的距离一下子就拉近了。
经过深入调研,黄献利很快发现破解藏猪产业发展瓶颈的命门,关键要对它进行全产业链的布局。黄献利对农业农村局的干部说:“藏猪产业想要立得住,不是说养出来就完了。养出来后,怎么进行食品加工,怎么去销售,都要考虑。”每一次黄献利回厦门,几乎都是为了藏猪产业的事儿。为此,他和傲龙集团多次对接,从前端的纯种猪的选育,到中期的养殖,再到后期的销售,每个细节上都在把控左贡藏猪的品质。时任左贡县农业农村局局长牛勇军说:“发展藏猪产业压力非常大,书记把所有压力都自己扛着,还经常鼓励我们,给我们减压。”
左贡县“十四五”初期实施的项目,藏猪产业就涉及三个。在一次调研中,黄献利发现扎玉镇藏猪扩繁场选址距离公路太近,在疫病防控方面可能存在隐患。经过专家后续的科学论证后,决定换到地库村,但当时到地库村的道路还没有修通,黄献利带大家,全程走路到点上。当时一同下乡的牛勇军回忆说:“那段路比较危险,黄书记坚持走在最前面,还一直叮嘱我们要小心,平时他都是这样时时处处关心着我们。”
为了加快藏猪扩繁场项目建设进度,黄献利还积极联系四川农业大学的教授,带领大家通过视频会议及时跟进,不断优化方案。不管从源头把控,还是具体规划,藏猪产业项目从头到尾,他都是亲自把关。即使再忙,只要给他汇报项目事宜,他都会要求施工方把图纸拿到面前,一项一项来审核。
为了给左贡藏猪做品牌推介,2023年11月底,黄献利带病前往厦门参加2023年海峡两岸现代农业博览会。“本来是由黄书记带队参加,但当时书记已经住院,左贡县首次参加这个博览会,他在电话上一直操心藏猪产业的推介活动,包括我们刚到厦门的生活、住宿、工作对接,他都在一一详细安排。”牛勇军很感动地说。
如今,扎玉镇地库村的藏猪扩繁场已经初具规模了;碧土乡地巴村农牧林科研中心也已经开工建设了;左贡县藏猪地方品种资料库正在组建实施,碧土系原种藏猪的命名正在申请当中……
这些点点滴滴的变化,离不开黄献利殚心竭虑的付出。
除此之外,黄献利还积极通过“9·8”投洽会、“6·18”项目成果交易会等平台开展招商引资,成功牵线左贡县人民政府与厦门建发股份、国贸集团、傲农生物科技等世界500强和上市公司签署农业项目合作协议,签约落地西鸽观澜集团葡萄酒庄、江西省万汇洲际创投公司酒店、乌雅温泉酒店等项目9个,完成引入资总额4.33亿元。
“我没想到这是他最后一次给我签字,更没想到这是他最后一次给我安排工作”
2023年11月12日,黄献利已经感觉身体不适,但依然坚持工作。在回福建之前,黄献利还在左贡县人民医院进行了检查治疗。当时,正在医院打点滴的黄献利,接到了左贡县发改委干部邓勇的电话。当时,刚好有个紧急的供暖改造项目需要黄书记把关签字。邓勇担心打扰他,就先给他发信息汇报了工作。没想到,黄献利第一时间回电话让邓勇将文件拿到病房。
来到病房的邓勇看到黄书记脸色泛黄,精神状态也不是很好。邓勇就说:“黄书记,要不我把报告念给您听。”黄书记说,“还是我自己来看。”黄献利分了两次才把这个文件看完,签完后,黄献利还跟邓勇强调,“这两天,我不在办公室,你们还是要按照时间线,按照流程,抓紧项目落地。”
“没想到,这是书记最后一次给我签字,更没想到这是他最后一次给我安排工作。”邓勇回忆道。
黄献利除了在项目建设、产业发展、招商引资上下大力气,在左贡教育、医疗、文化等工作上也是不遗余力。
黄献利常说:“培养人才,尤其是要培养我们西藏本地需要的人才”。在他的帮助下,厦门和左贡两地教育部门开展起了厦左空中课堂。多次通过网络,引导两地学生同上一堂课,通过教学信息化技术大胆实践,还有教育理念的全新碰撞,让左贡本地学生真真切切感受到区外学生的课堂氛围,让厦门学生看到雪域高原上藏族孩子的纯真,对知识的渴望,反响非常好。
不仅如此,黄献利还充分调动厦门援藏力量,组织左贡县教师赴区外挂职培训;带领左贡学生赴厦门参加夏令营;争取社会援助,为左贡捐赠30万元的物资,181台电脑,100万元(码洋)的图书。
“黄书记就是希望我们的娃娃走出大山,走出高原,到改革开放最前沿的地方去开拓眼界,与当地的娃娃达到一种深度交融。他带来沿海高效的办事作风深深影响了我们本地的干部。”时任左贡县教育局局长杨华章说。
对于医疗卫生,黄献利从来不缺乏关注。在他的推动下,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与左贡县人民医院签署为期5年的对口帮扶协议;左贡县医共体信息化建设项目也在有序推进。黄献利反复给卫健委的同志讲:“信息化建设,相当于医疗改革医共体建设里的一根经脉,县乡的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就要靠医共体把它们串联起来。”
有一次,黄献利和时任左贡县卫健委主任李晓东在山南市贡嘎县出差的闲暇,他们一起沿着羊湖边散步,看着澄澈的湖面,黄献利突然感慨地说:“晓东,你看,咱们西藏真的是好山好水,可是咱们基层群众医疗卫生事业跟区外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黄献利就是这样,心里时时刻刻都想着怎么把工作干好。
2023年11月26日,李晓东在电话上向黄献利汇报医共体信息化平台启动仪式的事情,当时黄献利还在电话上说:“晓东,我正在厦门看病,计划12月6日回左贡,到时候一定参加咱们的启动仪式,你先提前做好准备……”李晓东突然啜泣着说:“后来书记的电话就再也打不通了……,现在我们的医共体设施已经投入使用,下一步,我们还会按照黄书记要求,把我们县域医共体建设好。”
左贡县委副书记、县长格桑评价黄献利说:“西藏的干部不容易,援藏干部到西藏来,也不容易。献利同志把生命献给了有利于党和群众的事业,他把自己留在了寒冷的冬天,却让更多的群众拥有了希望的春天。我们将继承他“无私奉献、忘我为民”的宝贵精神,继续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此心安处是吾乡,这是黄献利微信上的个性签名。是的,在左贡的500多个日子里,这位温文尔雅、笑以待人、胸有沟壑的优秀援藏干部,他像一只高高飞翔、不知疲倦的雄鹰,无怨无悔、毫无保留地把爱播撒在了雪域高原的沃土之上。在最后一刻,静静地将自己化作一朵洁白的雪浪花,从海之角来到天之涯,盛开在了雪山之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