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昌都市人大常委会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
“人大代表之家”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平台,是密切代表与人民群众联系的前沿阵地,是闭会期间代表依法履职的有效载体,更是党和政府接地气、察民情、聚民智、惠民生的桥梁纽带。昌都市二届人大以来,市人大常委会坚持把加强“人大代表之家”建设作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层实践,围绕“建、管、用、强、持”狠抓规范化建设和运行,各级人大代表学习培训的课堂作用、联系选民的桥梁作用、依法履职的平台作用、服务群众的窗口作用、民主法治建设的阵地作用日益凸显,群众常来、代表常在、实事常办已成为常态。
一是精心建“家”,高标准打造履职平台。
昌都市“人大代表之家”的建设过程,经历了从“集中创建”到“完善提升”两个阶段,为新时代不断创新和加强人大代表工作提供了重要平台。市人大常委会用“集中创建”,破解各级人大代表“有组织、无阵地,有活动、不经常”难题。2015年8月按照自治区人大常委会的统一要求,昌都市人大常委会坚持以“就近活动、实用为先、注重内涵、持续提升”为原则,全面启动“人大代表之家”创建工作,按照有场所、有牌子、有设施、有制度、有计划、有档案、有人员、有经费的“八有”标准,采取“财政投、援藏帮、单位出”方式筹资820余万元,示范先行、分步实施、整体推进、凸显特色,分两年两批创建“人大代表之家”150个,实现市人大常委会、11个县(区)人大常委会、138个乡(镇)人大主席团全覆盖,并按照“应进必进、就近便捷”和“有利于作用发挥”的原则,将7900余名四级人大代表分别就近编入各“人大代表之家”,实现了代表进“家”全覆盖。用“完善提升”,解决各级人大代表“人员难组织、活动难开展、能力难提升、作用难发挥、成效难体现”问题。近年来,按照以点带面、全面提升的工作思路,指导乡(镇)人大主席团用好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每年拨付的5万元经费,持续完善和提升“人大代表之家”建设,以县(区)为单位统一设置“家”的标牌、制度、信息公开栏、宣传标语,优化完善空间布局、功能设施、创新载体、风采展示等内容,基本实现配备、布置、特色统一,为代表学习、活动、办公、知情、议政、服务在“家”提供了履职平台。
二是细心管“家”,全方位健全制度机制。
昌都市人大常委会坚持建管并举、以管促建的原则,加强制度建设,强化顶层设计和工作指导,在150个“人大代表之家”建立“两办法”(优秀代表评选办法、代表建议意见办理办法)、“三公示”(人大制度公示栏、代表信息公示栏、代表活动公示栏)、“四职责”(人大代表工作职责、代表活动小组组长职责、乡镇人大工作职责、乡镇人大主席职责)、“八制度”(代表之家工作制度、代表小组活动制度、代表学习培训制度、代表联系选民制度、代表小组工作制度、代表视察制度、代表考勤制度、代表向选民述职评议制度),实现管理上有章可循、活动开展上有规可依、代表履职要求上有据可查,有效加强了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加强机制建设,在每个“家”统一建立“四簿”(“人大代表之家”活动开展情况记录簿、人大代表述职记录簿、人大代表接待选民记录簿、人民群众评议记录簿)、“三册”(人大代表花名册、人大代表开展活动情况登记册、代表意见建议办理情况登记册)、“一档”(代表个人履职档案),明确“家”由所在市、县(区)、乡(镇)人大直接管理,并配备召集人和联络员,按照辖区人口数量设置人大代表活动小组数量,确保始终有人管、管得好,不仅为认真倾听群众声音、反映群众意愿、回应群众关切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各级人大代表依法履职、发挥作用提供了全方位保障。
三是舒心用“家”,多角度发挥阵地作用。
昌都市人大常委会坚持把“人大代表之家”作为代表学习视察、走访联系、接待选民、履行职责的重要载体,打造组织学习、增强能力的素质提升平台,通过征订配发《新时代人大代表履职手册》《人大代表怎样审议各项报告》等书籍1.3万余册,定期发放会议公报、推送工作动态和学习资料,每年召开庆祝“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座谈会,每次常委会会议期间召开与列席会议代表座谈会等形式,常态组织各级人大代表在“家”学习党的大政方针政策和人大工作理论知识,有效促进了知情知政、提升了履职能力。打造联系选民、反映民意的建议直通平台,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之家”扎根群众的优势,每月确定“选民接待日”,人大代表轮流在“家”接待选民,通过与选民一对一、零距离对话了解民情、收集民意、汇聚民智、认真听取意见建议,切实把群众所思所盼带到了人民代表大会会场上。市二届人大以来,各级人大代表在“家”接待选民9200余人次,年均收集群众意见建议600余条。打造开展活动、履职尽责的活动开展平台,市人大常委会依托“家”组织市人大代表深入基层一线,围绕法律法规实施情况和乡村振兴、基层治理、产业建设、农牧民增收等领域深入开展执法检查和专题调研,县(区)人大常委会组织县人大代表围绕征地拆迁、私搭乱建、重大项目建设开展调查研究,乡(镇)人大主席团组织乡(镇)人大代表深入辖区学校、卫生院等领域开展安全生产、医疗保障视察工作,提出针对性意见建议转交政府办理,达到了代表活动经常、代表履职常态的良好效果。打造交流经验、相互促进的学习进步平台,各级人大每年结合工作实际,制定人大代表工作计划,督促代表勤于职守、充分发挥作用,通过向选民述职、公示等方式,让选民了解人大代表开展的工作,促使代表自觉接受选民监督。采取组织各级代表进“家”座谈研究辖区内重大事项、开展履职交流、召开代表议事会等形式,有效提高了代表参政议政、依法履职的积极性,切实把“人大代表之家”打造成了社情民意的“收集点”、服务群众的“主战场”、建言献策的“议事厅”、代表履职的“主平台”。
四是尽心强“家”,创新性拓展场所功能。
昌都市人大常委会坚持在实践中创新、在探索中提升、在总结中完善,通过丰富“家”的活动内容、增强“家”的有效功能,达到一“家”多用、一“家”多能的效果。创新开展“‘家’+述职评议活动”。制定《昌都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向选举单位述职评议工作实施方案》,2023年4月组织11县(区)人大主任和部分市人大代表在卡若区“人大代表之家”试点开展人大代表向选举单位述职评议,并召开工作经验交流会,总结推广试点经验,不断探索代表接受选民监督的有效做法,在此基础上,在全市范围内铺开各级人大代表述职评议工作,统筹安排各级人大代表就近到“人大代表之家”向原选区选民进行述职,接受选民评议和监督,有效提高了代表依法履职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开展“‘家’+‘四个创建’活动”。聚焦“四件大事”聚力“四个创建”,依托“人大代表之家”,深入开展倡导市人大代表“争做民族团结进步的示范者、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推动者、生态文明高地建设的带动者、践行固边兴边富民行动的引领者”的创建活动,先后组织260余名各级人大代表赴福建、重庆、天津、黑龙江和云南等省市学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助推全市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召开以“发挥人大代表作用,助推昌都经济高质量发展”等为主题的座谈会,助推高质量发展;邀请各级人大代表参与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相关法律法规的执法检查和视察调研,督促政府抓好审议意见的整改落实工作,助推绿色低碳发展,有效发挥了人大代表在推进“四个创建”中的代表性、先进性作用。创新开展“‘家’+为民办实事活动”。发挥“家”在基层和代表身处各个岗位、各条战线的优势,把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促进代表意见建议办理作为为民办实事的主要抓手,围绕在执法检查、视察调研、联系选民中发现的热点难点问题,结合群众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困难问题,每年以意见建议的形式带到人民代表大会会场上,通过督促政府抓好代表建议办理、用好700万元专项经费解决问题和开展“结对帮扶”等形式,真心实意帮助群众办好涉及切身利益的实事好事,有效增强了“家”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影响力,也让群众真切感受到了民生有人关注、民怨有人倾听、民意有人代表、民主就在身边。
五是贴心持“家”,深层次释放优势潜能。
昌都市人大常委会紧扣各级人大代表在“家”宣传政策、调处矛盾、联系群众、监督地方政府等优势潜能,积极倡导各级人大代表争做政策法规宣传员,在认真学习法律法规和理论政策的基础上,各级人大代表年均在“家”面对面向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各级党委决策部署、强农惠民政策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等900余场次,紧密把各族群众团结在了党和政府的周围。争做维护稳定守护员,发挥懂政策、懂法律的优势,积极参与“千名干部进千村、矛盾纠纷隐患大排查”等活动,带头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带头增进“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带头理性对待宗教、淡化宗教消极影响,带头维护社会稳定、参与基层治理,主动参加治安巡逻、网格管理、维稳值班等,切实在深化反分裂斗争、维护社会稳定中体现了代表风采。争做党和群众联络员,立足来自于人民、根植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始终站在群众的立场上想问题、提建议,通过调查研究、集中视察、接待选民、向选民述职等多种方式,及时收集群众的意见建议、反映基层的愿望呼声、发现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以“为群众代言”的主动担当,带到人大会场上来、带到党委政策决策中,为党委政府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搭桥铺路。争做化解矛盾调解员,用好对基层情况最掌握、最了解的优势,学习借鉴新时代“枫桥经验”,带头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深入基层一线、深入群众排查调处矛盾风险隐患,通过群众诉求在“家”听、法律法规在“家”讲、矛盾纠纷在“家”调,助力加强基层治理。争做党风政风监督员,充分发挥群众家门口的“监督哨”作用,聚焦党风廉政建设、决策部署执行、惠民政策落实、干部作风改进等重点领域,紧盯社会关注、群众关切的热点痛点难点问题,通过在察访问题上动真格、反映问题上见真事、督促办理上促落实,拉近了与群众距离、改进了工作作风、净化了党风政风,切实用“家”架起了听民意、聚民智、惠民生的“连心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