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4-0015 昌都报社出版地址: 西藏昌都西路24号电话:0895-4823845传真: 0895-4822257






2024年09月06日

昌都:科技赋能司法 审判提质增效

本报讯(通讯员 辛欢 尼玛拉措)昌都环抱群山之中,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总面积10.98万平方公里,下辖11个县(区)、138个乡(镇),山高路远、道路崎岖,群众往来诉讼多有不便。为切实减少当事人诉累,昌都法院以实现“千里万里,诉讼不难”为目标,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在线调解”“融合庭审”“远程提讯”等应用水平,推动司法便民“零距离”,让现代化司法建设成果更多地惠及各族人民群众。

在线智能调解,让纠纷化解更便捷。近年来,随着群众法治意识的不断增强,通过司法途径解决邻里纠纷的农牧民日益增多,但农牧民所在牧场、村子距离法院较远,往往需开车几个小时才能到达,如遇雨雪天气交通不便的情况更加突出。为有效解决偏远地区农牧民诉讼困难,昌都法院依托人民法院在线调解、人民法院在线服务等平台,建设集全程自动录音录像、智能语音识别、自动保存上传等功能为一体的智能调解室,以“互联网+诉讼”方式促推线下诉讼服务向线上延伸,加强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前端化解、关口把控,有力推动更多法治力量向引导和疏导端用力,从源头上减少诉讼增量。截至2024年6月,市法院共受理线上诉前调解案件3161件,调解成功3110件,诉前调解成功率达98.33%,让各族群众享受到更多的司法红利。

数字融合法庭,让案件审理更高效。昌都市作为西藏商贸往来的枢纽,人口流动性较大,许多当事人无法按时到庭参加诉讼,也有不少当事人和律师需携带便携式制氧机出庭,加之天气、交通等原因导致开庭延期的情况时有发生,影响群众的司法获得感。2023年12月,市法院建设具备语音转写笔录、举证质证和电子签名等功能的数字融合法庭,支持法官及当事人本地开庭、在线开庭、“本地+在线”融合开庭等多种庭审模式,灵活多元的开庭方式使得偏远地区的农牧民及外地当事人、律师等均可线上参加诉讼活动,打破庭审的“时空”限制,有力提升司法审判工作质效。截至2024年6月,市法院已通过数字融合法庭开庭审理案件5243件,总录像时长达5844.5小时,案件平均审理时长缩短40%。

远程提讯开庭,让庭审工作更安全。昌都辖区内的刑事案件被告人绝大多数羁押于昌都市看守所,全市两级法院的刑事案件开庭须至市看守所提审被告人,并在市法院开庭,这一过程耗时耗力,且存在诸多风险隐患。为此,市法院建成远程提讯法庭,全市两级法院均可通过法院专网与看守所进行远程提讯开庭,实现“隔空对话”;开庭时,音视频信息实时传输,全程同步录音录像。通过远程提讯开庭,原来需要数日的开庭工作,现在只需两三个小时,极大地提高案件的审判效率,降低了提解时的各类风险隐患。截至2024年6月,市法院已通过远程提讯开庭452件,总录像时长达1038.9小时,切实让公平正义可感可触可见,显著增强各族人民群众的司法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下一步,昌都法院将紧紧围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以数字融合法庭应用为新起点,丰富“互联网+”模式,不断提升数字化诉讼服务水平,用心、用力、用情打通司法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