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何瑞 梁湘楠)金秋8月,雪域高原上草木葱茏,风景秀美。拉萨南北山上茁壮成长的一棵棵小树苗,乘着组织化劳务输出的东风,让相隔千里的昌都人民也享受到了“荫凉”。
拉萨南北山绿化工程是自治区规模最大的造林工程。自今年3月份开始,昌都累计定向拉萨南北山绿化工程项目组织化劳务输出2979人。在达孜、柳梧、堆龙、曲水等地的造林区,来自昌都各县区的务工人员积极参与到植树造林工程中,用自己的双手为荒山添上新绿,也让自己的钱包越来越鼓。
今年上半年,定向拉萨南北山绿化工程项目组织化劳务输出助力增收预计达2500万元。群众增收的背后,是各县(区)、各部门协同发力、靠前推进的结果,奔赴拉萨的务工群众越来越多,昌都市“双10条增收硬措施”政策实效正在彰显,生态文明建设与农牧民群众就业增收融合发展的“昌都样板”越来越清晰。
政府“铺路搭桥”开发岗位
今年3月,昌都市2024年定向拉萨南北山绿化工程项目组织化劳务输出前线指挥部进驻拉萨,下设11县(区)驻地临时服务联络站、综合协调组等11个专项组,全力做好务工人员输送工作。
八宿县支铁办负责人、邦达寺管委会副主任唐强作为八宿县前站组领队,一到拉萨便主动上门与自治区林草局、拉萨市林草局以及拉萨市达孜、堆龙等部分县(区)对接,争取到了大唐集团、八宿海螺水泥有限责任公司等中标企业多个务工岗位,截至目前已经组织两批次140名群众前往拉萨务工。
目前,唐强正与项目第二批中标企业中国铁建大桥局及相关劳务公司联系,已经达成了初步的用工协议,未来将有更多的农牧民群众通过组织化劳务输出实现就业增收。
就业岗位有了,下一步就是把薪资待遇、从事工种、服务保障等基本情况宣传到群众中去,引导和带动更多的群众参与到拉萨南北山绿化中。然而,拉萨南北山上绿化标准高,工作任务重,刚来拉萨的务工群众很多来自牧区,挖坑栽树这样的农活他们之前从来没有做过,不少人望而却步。
唐强告诉记者,“我们前站组持续做好服务保障,技术指导,工钱日结,每天有230元。群众看到有人去,有钱赚,也慢慢转变思想,加入了进来。”
上下同欲者胜!市人社局通过开展“访企拓岗”工作,广泛开展劳务输出人员储备摸底统计,截至8月6日,全市1496名群众仍有意愿前往拉萨务工,拉萨南北山绿化工程的组织化劳务输出工作在11县(区)全面开展。
把实事办好 让群众说好
4月底,察雅县2024年第一批定向拉萨南北山绿化工程劳务输出工作结束,21名务工人员陆续回到了家乡。期间,务工人员在拉萨市堆龙德庆片区开挖灌木树坑4000个、灌木种植38000株、乔木补栽2000株、枯死乔木换栽18000株,工资收入共计22.2万元。
工钱落袋,察雅县务工人员洛松向巴非常开心:“特别感谢政府为我们安排工作,专车接送。务工期间,还为我们服务保障。下次如果有组织化劳务输出工作,我还愿意去。”
察雅县林草局培训负责人杨博告诉记者,“察雅县有700名农牧民群众报名务工。去拉萨之前,对他们开展了苗木栽植、田间管理、安全生产等务工培训,确保树立我县组织化劳务输出品牌,持续助力农牧民群众就业增收。”
昌都定向拉萨南北山绿化工程组织化劳务输出,人数多、任务重,且涉及群众切身利益。这项工作的组织实施和各项保障,政府在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自拉萨南北山绿化工程施工以来,昌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为昌都籍务工群众顺利参工参建,实现转移就业增收付出了大量心血。
昌都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人社局党组书记程勇表示,昌都市人社局将全力以赴做好后续批次人员输送及岗位开发工作,加强工作指导和督促检查,加强与承建企业的沟通协调,建立定期沟通机制,确保劳务输出工作取得实效,持续助力农牧民群众就业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