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4-0015 昌都报社出版地址: 西藏昌都西路24号电话:0895-4823845传真: 0895-4822257






2023年11月17日

在高质量发展中拓宽农牧民增收致富渠道

邱娇娇

农民富、国家昌。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也是农业强国建设的内在要求。增加农牧民收入已成为关系农牧业发展、农牧区稳定的核心问题,只有有效增加农牧民收入,农牧区群众才能进一步改善生活,才能推动共同富裕。必须把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帮助农牧民增收致富上,不断探索农牧民增收的新路子。昌都市委、市政府及各级部门把农牧民增收作为今年经济工作的核心任务,严格落实市委二届九次全会精神和“持续增加农牧民收入的十条措施”,建立健全“四项收入”长效机制,压实“四级书记”抓增收责任,确保全市农牧民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昌都市农牧民增收面临的困境

昌都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农牧民增收中心任务,因地制宜、科学谋划,团结一心、埋头苦干,推动群众增收致富,推进农牧民持续增收仍然面临不少问题。

一是农牧业发展水平较低,农牧业生产效益和农畜产品转化率不高。昌都市农牧业结构调整步伐缓慢,农畜产品和农牧业综合效益差。粗放型的农牧业生产,以及靠天养畜、靠天吃饭的现状,导致农牧民收入构成中占主导地位的农牧业生产增长缓慢。

二是农牧区经济结构不合理,区域特色发挥不明显。昌都市农牧产品加工缺乏龙头产业,加工业规模小,技术落后。同时畜牧业优势产业发展缓慢,多为零星生产,生产模式单一,产业规模小,产品加工多为粗加工或是原生态产品,难以延伸产业链而增加经济效益。

三是创业就业择业受限,影响农牧民增收。农牧民创业人才素质整体偏低,缺乏科学技术指导,作为培训创业主体,农牧民参与培创工作的主动性不高。

四是农牧民文化水平较低,制约增收致富。农牧民收入的增长不仅取决于生产水平、生产方式、土地等,还与劳动者的知识、能力、技能等息息相关。农牧民中具有大学学历、高中学历、初中学历的人数较少,懂经济、市场、经营等方面的多方面知识的农牧民更少,缺乏对产业的规划定位,影响产业发展。

促进昌都市农牧民增收的对策建议

坚持把促进农牧民增收作为增进民生福祉,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的重要抓手,创思路、谋长远、定措施,多措并举增加农牧民收入。

一要转变就业观念,发展特色产业。开展集中政策宣讲、就业讲座政策下乡、集中培训、思想教育等途径,教育引导农牧民创业就业。通过职业能力提升培训,提高已就业人员素质,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形成竞争上岗、优胜劣汰的竞争观念。按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四个创建”“四个走在前列”部署要求,认真落实“一核两副三片四面”工作规划,以完善市区建设为基础,紧扣产业发展,科学布局和培育壮大昌都特色产业,重点发展特色种植、畜牧养殖、林下经济、农畜产品加工等产业,科学打造一批农林牧产品专业村镇和产业基地,发展壮大一批家庭农场和家庭牧场。

二要主动加强对接,用好援藏资源。利用好其他省市的援藏资源,确保将就业援藏工作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地衔接好、落实好。协调援昌的天津市、重庆市、福建省及相关企业向昌都市提供适合的就业岗位。针对就业资金短缺的实际情况,要积极加强与援藏省(市)、中央企业的交流沟通,主动汇报资金方面的困难和问题,最大限度地争取支持。

三要培育龙头企业,发展乡镇企业。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原则,依据不同类型,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按照“育龙头、造基地、兴产业、带农户”模式,不受区位、行业和所有制限制,着力培育和扶持市场开拓能力强、发展潜力大、服务农牧民、带动农牧户致富的“龙头”企业。引导和帮助企业创新经营模式,拓展经营领域,使企业与基地、农牧民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

四要加大创业扶持,改善创业环境。聘请专业讲师对农牧民就创业意识、评估市场、开办企业等方面进行培训,帮助创业者捋顺创业的思路,提高创业成功率。制定出台小额贷款办法,帮助创业人员解决资金难题,扩大小额担保贷款发放对象范围,提高贷款额度,简化贷款手续,创新担保方式。依托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立市、县(区)两级联动的就业创业平台,为农牧区有创业愿望人员提供创业指导、小额贷款、场地安排、税费减免、跟踪服务“一条龙”服务。

五要强化就业服务,提高就业率。本着“地方产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企业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的原则,根据当地产业集群和特色产业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通过“去库存、强发展、补短板”,做大紧缺专业,做优特色专业,增设急需专业。调整职业技能培训重点,坚持劳动力就近就业原则,做好市场调研,按本地人力资源需求,调整职业技能培训,尤其要注重支持产业集群和特色旅游、现代服务业等专项技能培训,对口培养企业急需的人才。相关部门要建立与当地用人单位的联系机制,动态掌握用人单位的相关情况,及时了解用工需求;建立与区外援昌就业主管部门的联系机制,加强沟通,掌握用工情况,积极推荐昌都市求职人员赴区外就业。

六要完善社保体系,提高转移收入。加强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健全针对低保对象、特困人员、易返贫致贫人口、低保边缘家庭人口,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群体等的专项救助政策或实施其他必要的救助措施。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夯实低保、特困等基本生活救助,健全医疗、教育、住房、就业、受灾人员等专项社会救助。规范基本生活救助标准调整机制,落实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及时足额发放价格临时补贴。加大农业政策性补贴资金发放力度,不断优化农业专项资金使用效率,创新使用方式,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吸引多方社会资本向农业农村领域投资,加大对农业生产的补贴力度,尤其是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小规模农户家庭加大保障,以此提升农业农村发展水平。

(作者系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