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昌都市以提升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为目标,以改进作风为重点,以提升效能为核心,从“完善组织体系、夯实基础堡垒、建强党员队伍、突出党建引领”四方面精准发力,深耕党建“责任田”,提升能力转作风,为推进昌都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完善组织体系促提升。一是优化顶层设计。统筹各领域党建工作,出台乡镇党建“五大先锋”培育、村级党组织党建“六个基本”建设等11个行业系统实施意见,党建工作标准化规范化程度持续提高。聚焦立场含糊摇摆、精神麻痹懈怠等七类突出问题,出台《昌都市“党建提升年”实施方案》,制定42条工作举措,着力提升党的“六大建设”质量和保障水平。二是建强薄弱领域。制定加强和改进机关党建工作21条举措,积极推进“六星”基层党支部创建和基层党组织分类定级晋位升级工作,完成全市寺庙管理委员会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实现162所中小学校党组织书记、校长“一汉一藏”双配备,从市县(中、区)直单位选派464名在职党员下沉一线联系服务全市6744家两新组织,推动全市符合“三有”标准非公企业和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并正常开展活动的社会组织党组织覆盖率分别达到86.33%、100%,各领域党建工作全面提质增效。三是加强督促检查。印发《昌都市关于选派优秀机关干部担任党建督导专员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水平的实施方案》,计划选派52名党建督导专员深入11个县(区)委组织部和41个督导片区开展工作,进一步传压力、抓规范、促引领,推动党建工作提质增效。推行基层党建季度督导调度机制,定期印发《基层党建工作提醒》,推动重点任务落地落实、取得成效。
夯实组织基础筑堡垒。一是整顿软弱涣散。先后实施“百村整治、千村提升”计划,基层党组织分类定级晋位升级工作,全面推行先进支部“红旗工程”、一般支部“提升工程”、后进支部“转化工程”,排查确定先进基层党组织589个、一般基层党组织2042个、后进基层党组织57个,常态长效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精准开展村(社区)“两委”换届“回头看”,排查确定问题村(社区)27个,调整撤换村干部94人,不断提升村(社区)“两委”班子整体功能。二是开展帮带培养。出台《昌都市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导师制”培养帮带工作方案》《关于在干部驻村中持续深入开展“传帮带”工作的实施方案》,为212名“潜力型”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配备县处级“帮带”导师,指导驻村干部与村(社区)干部结成帮扶对子1.51万余对,有序开展村(社区)干部到乡镇挂职锻炼工作,实现村(社区)干部培养帮带全覆盖,有效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水平和履职能力。三是充实基层力量。坚持“党群干部进弱村、经济干部进穷村、政法干部进复杂村、农牧干部进产业村、科级干部进专业村”的原则,有序开展驻村轮换,精准点派421名优秀机关干部到重点难点村担任驻村队长,招录1151名乡村振兴专干充实村(社区),村(社区)队伍持续建强建好。四是加大保障力度。大力推进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管、用”工作,建成标准化活动场所1073个,配套出台《昌都市标准化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使用办法(试行)》;出台《昌都市村(社区)工作人员负面清单评价管理办法(实行)》,推进组织工作信息化建设,建成“昌都智慧党建”平台,制定《昌都智慧党建平台管理办法(试行)》,基层党建保障更加有力。
建强党员队伍强引擎。一是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以党史学习教育、“三更”专题教育等党内集中教育为抓手,大力开展“追忆红色岁月、践行初心使命”、“党课开讲啦”、“学习身边榜样”、“五个重温”等系列活动,深入开展群众性政治教育、爱国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7900余场次,创新打造7个农牧片区党员教育基地,近三年教育培训党员60万余人次,持续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广大党员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更加坚定坚决。二是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聚焦党员队伍先进性、纯洁性建设,出台《发挥农牧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意见》《关于在疫情防控中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通知》《关于在信访矛盾隐患排查和矛盾纠纷化解工作中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通知》《关于充分发挥川藏铁路沿线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通知》等文件,探索开展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引领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疫情防控等一线发挥模范作用。三是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制定农牧民党员发挥模范作用“五在前”和不得信仰宗教“十六个绝不允许”正负面清单,严格组织签订党员不信仰宗教承诺书,累计排查教育转化处置信教党员1324名,坚决将政治上的“两面人”“骑墙派”挡在门外。
突出党建赋能提质效。一是助推乡村振兴。大力推广“党建+”发展模式,开展“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工作,打造组织振兴示范村30个,培树“乡村振兴担当好支书”128名,帮助314个村争取中央扶持村集体经济资金1.57亿元,指导各村(社区)因地制宜发展高原特色种养殖、特色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劳务输出合作等村集体经济项目,实现村集体经济全覆盖。二是深化基层治理。制定《昌都市卡若区党建引领乡村治理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建成“党建+”多功能社区服务平台11个,健全防范整治“村霸”问题长效机制41个;在全市34个社区建立“乡镇党委—社区党组织—网格党小组—网格长(联户长)—网格员(党员)—联系户”的组织架构,在1117个行政村建立“乡镇党委—村党组织—网格(村民小组)党小组—双联户长(党员)—联系户”的组织架构,动员党员干部、联户长、网格员等力量,排查化解矛盾纠纷2625件,推动党建片区化管理与城乡网格化治理相融合。三是突出品牌创建。聚焦“四件大事”、聚力“四个创建”,打造基层党组织示范点157个、“党建+文旅”品牌示范点64个、市直机关党建品牌36个、“双强六好”品牌示范点25个、干部驻村先进典型76个,其中《党旗下的网红打卡点》等3个品牌宣传片荣获全国优秀电教片,示范引领基层党组织争先晋位、追赶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