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4-0015 昌都报社出版地址: 西藏昌都西路24号电话:0895-4823845传真: 0895-4822257






2023年06月27日

察雅:“五个坚持”探索推广高标准农田“察雅经验”

本报讯(察雅县政府办)2022年以来,昌都市察雅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建设高标准农田,真正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等系列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区党委、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创建“三区一高地”结合起来,与改善民生、凝聚人心联系起来,与改进作风、狠抓落实贯通起来,高站位谋划、高水平推动、高要求落实,形成了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工代赈“察雅经验”。察雅县2022年新建高标准农田1.4万亩,项目投资3973.76万元,涉及6个乡镇11个行政村,其中核心区面积2999.33亩,示范区面积9481.19亩,带动区面积1519.48亩,截至目前,工程量已达90%。2023新建高标准农田2000亩,项目投资612万元,涉及3个乡镇5个行政村,其中核心区面积481.72亩,示范区面积1430亩,带动区面积88.28亩。

坚持专班推动优管理,让工作合力聚起来。坚持“有利于提升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事大胆创新、大胆干”的思路,坚决破除思想藩篱、打破常规,探索“县级干部包片区负责、科级干部施工现场蹲点、村‘两委’负责组织实施”的以工代赈模式,具体由县级层面成立指挥部统筹协调、各工区抽调干部包片区组织实施、干部带着群众干,这种模式的优势是能最大限度提高干部参与度、调动群众积极性,同时探索建立财务核算及跟踪审计、物资采购、技术指导等7个专项小组。划分荣周乡、扩达乡、察拉乡、宗沙乡、烟多镇、阿孜乡和香堆镇等7个工区,每个工区配备1名县级干部担任项目经理和工区组长,对外招聘6名工程师担任工区施工员负责项目指导。抽调11名业务骨干组成工作专班,先后组织召开专题会、推进会、现场会等10次,各行业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做到了任务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具体化,构建了组织有力、责任明确、措施精准、协调有序、高质高效的指挥体系,在全县形成了共下一盘棋、共谋一碗粮、共抓一块田的强大工作合力。

坚持齐头并进谋创新,让项目进度快起来。坚持以典型引路推动全面工作,统筹考虑农业、水利、土地等各方面因素,围绕“核心区先行试点、示范区规范建设、带动区辐射推广”的建设思路,将水土资源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贯穿到建设全过程,统一规划布局、统一开挖渠沟、统一修整机耕道、统一平整土地,目前共修建取水口、蓄水池39处(口)、管道渠道近7.6万米、机耕道2742米,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15115.34亩,水土资源利用率明显提高,防灾抗灾能力显著增强,管护机制进一步健全,灌排和交通体系更加完善,土地规模经营和机械化发展迈上新水平,从根本上解决了土地高低不平、引水不畅、条块杂乱、灌排不配套等问题,可实现亩产再提高25公斤目标,为确保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供有力保障。同时,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聘请村干部、老党员、热心群众担任高标准农田管护员,切实打通管护“最后一公里”,实现“建成一亩、管好一亩”。

坚持组织引领抓带动,让能力素质提起来。紧扣“作风推进年”“投资落实年”“党建提升年”要求,把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检验党员干部能力作风的主考场、大战场,突出项目区基层组织的引领带头作用,充分发挥村“两委”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190余名县乡干部、320名驻村干部及村“两委”成员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通过实践锤炼,党员干部作风更加务实高效,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实现了干部从“不会做群众工作”到“主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不会管项目”到“行家里手”、“不会抓经济”到“善谋大发展”的根本性转变。同时,聘请6名专业技术人员现场办学开展技能培训,聘请7名技术人员全程指导、带领群众学习支模砌筑、钢筋绑扎、骨料配比等基本施工技术。通过培训学习,群众主体意识空前增强,实现了由出工不出力到快干、干好的转变,广泛组织群众参与现场技能培训,掌握修建水渠、挖掘机和装载机驾驶等技能,广大群众成为项目顺利推进的建设者和主力军。

坚持以工代赈促增收,让群众腰包鼓起来。正确处理好项目建设与惠民利民的关系,牢牢把握“群众能干会干的全部交给群众干、有利于增加群众收入的放手干”的工作要求,把尊重群众意愿、维护群众权益、保障群众增收放在首位,用好用活县乡村三级就业服务平台,精准对接用工需求,充分吸纳农牧民群众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除设计、监理、跟踪审计、采购、专业技术人员外,其余机械、运输、劳务、车辆、一般从业技术人员一律“本地化”,充分调动广大农牧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截至目前,累计组织群众参与务工5400余人次,使用当地运输车辆650余辆次、机械300余台次,累计增加群众收入1400余万元,预计项目建成后将增加群众收入2000余万元,群众在参工、参运、参建过程中获得更丰厚的实惠,腰包逐渐鼓起来、信心逐渐立起来、日子持续美起来。

坚持真督实导强监管,让建设质量高起来。坚持项目推进到哪里、监督就跟进到哪里,突出“项目法人、施工监理、项目区群众、第三方检测”四方监管,严把项目建设质量关、施工安全关、建成验收关,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既组织项目区群众代表对工程质量进行全过程监管,又组织监理单位、第三方检测和审计单位实时跟踪监管,积极协调解决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严防出现“双拖欠”等问题。自项目开工建设以来,累计深入施工现场督导检查68次,发现并整改问题25个,协调解决困难事项20个,持续为项目营造最便利、最优质的建设环境,确保把高标准农田建成优质工程、廉洁工程、放心工程。